海上花开,从头追忆摩登时代
2021-09-12 生活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丁文佳/文 记者 常鑫/图、视频

时隔数十年后,74岁的江解华打理着一头垂坠的直短发,再次迈进了紫罗兰美发厅。即便内部早已用今天的审美经验为当初的摩登时代重新勾勒了一个理发场景,但她竟也不觉时过境迁的疏离,熟络地为同行的两位年轻同事隔着时空讲解。在今日这些欧式雕花镜中,她或许还能照见曾经排队一天也要烫的大波浪。

据江解华回忆,当时的空间看着更大,现在布置得精巧多了。

一头“稻草”瞬间变成“女人花”

不消说,“美发厅”是一个不彰自显的复古字眼,尤其敢在寸土寸金的武康大楼底层竖起“美发厅”牌子的,自然不是虚张声势,而是活脱脱地有据可考。这家被记载于《上海地方志》的紫罗兰美发厅初创于1936年,开张不久就跻身上海名店之列,为一代又一代爱美的上海女性编撰了一部前沿的时尚史。

此番阔别近20年后在原址重开,于城市建设而言,是让老字号焕发新活力的标志性举措。而在江解华这样的资深老顾客眼里,是有人别出心裁打造了一座记忆宫殿,步入其间往复穿越,随着香波发油的嗅觉记忆倒灌进鼻尖,未尝不添欣悦。

巴金笔下需等待一个小时才能在紫罗兰美发厅理发,这或许还是男宾部简单洗剪吹的优势,而在工序繁冗的女宾部,枯坐起来总要更煎熬一些。江解华为了在门庭若市的人潮里抢占先机,通常一大早就来排队,并且一等就是一整天,她索性就把中饭和晚饭带到店里吃。城市霓虹初上,手抚刚烫成型的大波浪拗造型,蓬松软弹的触感让起早摸黑的疲乏荡然无存。

“你们进门时就算头发像稻草,我也能让你们变成花朵出去。”江解华从小居住在武康大楼附近,十几岁时便在小姐妹的推荐下“铆牢”了理发师王春云,王师傅的这番服务理念已经化作她内心深处的回声。“他把发型看作是一种艺术品,每次我看他打理时都特别仔细,从来不会潦潦草草完成,这种负责的精神需要发扬光大。”王春云退休后,江解华早已从顾客变成了朋友,时常直接跑去他家里理发,“每次理完都感觉年轻了15岁。”紫罗兰的花语象征着永恒的美与爱,那些在闹市里诞生的时尚美学,终究要流向市井阡陌才能经久不息。

西洋古董营造了一场老上海的视觉盛宴。

一丝不苟地复刻老上海风情

早上10点,距离店铺营业还有半小时,店长范明照正与店员们有条不紊地做着清洁工作。与此同时,店门早已敞开,闻风而至参观拍照的人们络绎不绝,宛如一处时兴的旅游景点。江解华正是在这个时段早早踏进门的。在她身边是另一些初来乍到的人,他们对整个美发厅的喜爱溢于言表,喜悦里掺杂着新鲜感。

与如今市面上千篇一律的极简冷色调理发店布景不同,紫罗兰美发厅穷尽繁复主义的视觉冲击,满目所及皆是富丽堂皇的欧洲装饰,小到茶具器皿、大到古董梳妆台都从欧洲漂洋过海而来,以暖色调的愉悦之态充盈了室内每一个角落。除了理发区域,甚至辟出一间偌大的休息室,目不暇接的茶歇用具让人仿佛置身一场老式花园洋房里的下午茶派对,浑然不觉自己其实在理发的等候队列里。

在这里,历史与修饰相为依傍。顾客一亲“芳泽”后,便感知这复古情愫来源于因地制宜的浑然天成,一开始高悬脑海的卖弄情怀嫌疑终得以洗刷。不信,你踏出店门,遥望街角的人群正举着镜头对着这幢老建筑极尽构图之能事,再探索一遍店内散布的由徐汇图书馆编号的图书,《上海的风花雪月》《与邬达克同时代》《图解欧洲建筑艺术风格》等每一本精心遴选的海派书,替代了一般理发店常见的时尚杂志,在原本用以装酒的实木柜子里宣示着实用主义的浪漫。而紫罗兰美发厅也正与这些书籍所描摹的时代同频,以独特的形式传承着古典的记忆。

一台重返年轻的时光机

“每个人坐下后提的要求,几乎都是希望自己年轻一点,甚至连年轻人也想变得更年轻,这在每个时代都是一样的。”范明照终于结束了准备工作,喘口气的工夫与记者聊上几句。重新开业没多久,在范明照的运营团队里,四五个发型师每天都被预约得满满当当,平均接待一个顾客需要一个多小时,因此一天下来每个发型师都能接待七八个顾客。就在采访前一天,范明照同一时间接待了好几位约着一起来的阿姨,她们都想第一时间感受新开业的紫罗兰美发厅和原来有什么不一样。

不出意料,她们也是想要变年轻。从前大动干戈的老式美发工具赚足了仪式感,当真像是启动了复杂的时光机,回到了年轻几岁的时光。而现在,于当年紫罗兰美发厅原址基础上新增加的一间铺面里,世界顶尖技术的洗护一体机以炫目的科技感,一键开启了高精尖的时光机,剪发、染发、烫发、做护理,所有助力重返年轻的步骤都无须离开这个座位。

发型师无疑是这场时光之旅的魔术师。“我们还要再配合一些让顾客觉得有新意的改变,但不会一下子把他们原来的发型给颠覆了。”范明照认为,发型是一个延续的习惯,比如老阿姨们喜欢位置偏高的卷发,这是她们从年轻时就培养的喜好,并不是老了以后才突然改变的,“比如等80后和90后慢慢变老了,应该也不会选择现在的老阿姨们喜欢的卷发。”

范明照说,年轻人除非为了艺术照,其实并不会要求做老上海海报上的复古发型,他们更享受当下潮流,“虽然有很多阿姨会因为情怀过来,但真正的传承在于年轻人”。紫罗兰美发厅曾经也因市场上各种新型理发店的冲击而关张,从业20多年的范明照感触颇深:“传统的美发店为什么越来越少?大概是年轻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于传统店的更新速度。”

死守情怀并不是真正的出路,深情望尽来路后还是要继续向前。尤其现在理发技术趋同的情况下,范明照认为在保持技术创新的前提下,服务、环境、产品使用等综合方面也要多下功夫,“我们员工的整体流程都有规定,具体每一步都有硬性要求,所以服务可能比过去更人性化一些”。或许之于年轻人,这朵紫罗兰尚属初次绽放,也未尝不可。

老上海的盘发在这里也可以实现。

═   延伸阅读   

上海摩登史上的另一朵紫罗兰

在紫罗兰美发厅横空出世前几年,都市时尚类通俗文学期刊《紫罗兰》由作家周瘦鹃于1925年在上海创刊,也是中国第一本正方形杂志。

周瘦鹃因个人感情而缘起的“紫罗兰情结”,其审美实质使得杂志偏向于女性定位的格调,成为一本女性时尚杂志。《紫罗兰》不仅利用文学作品,还通过画报、广告、图片等手段,以“商品”和“日常”为切入点,全面叙述上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商业文化和民众生活状态。

虽历经停刊又复刊,但只要在发行期间就拥有无数读者,这群拥趸中包括张爱玲和她母亲。张爱玲就是在《紫罗兰》复刊后的1943年,发表了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首次引起社会关注。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丁文佳/文 记者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