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何更好地成长?听听这位中科院院士怎么说
2021-09-1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人人敬仰的中科院院士褚君浩,小学时功课其实并不好,还是让校长印象深刻的“皮大王”。

五育融合,立德树人,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最新一期的汇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汇中学校友褚君浩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给予公众一点育人的启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双减”之下,学校正强化教育主阵地作用。教师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育德育人。唯有人格与精神才能影响一代又一代学生。

  他曾是一个调皮的学生  

褚君浩身上的抬头很多,他不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研究半导体、红外线、太阳能应用的问题,也是科普达人,新版《十万个为什么》里有一册《能源与环境》就是他主编的。他在中学当过10年物理老师,见过各种试卷、难题和各种性格的孩子。不仅如此,他还是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个红外物理博士,担任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的院长。

褚君浩的微信名字叫小草,缘由是小草有三个特点:很顽强,很随遇,总是在汲取外界养料。“现在要培养小朋友飞翔的潜能,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健康的心灵和体魄,而且要有小草那样的精神,善于汲取外界的养料。看一个小朋友将来长大以后发展的高度,很大程度上看他能不能向老师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褚院士透露说,其实自己小时候功课不好,有一次他找到小时候的成绩单,发现除了自然是5分,写字是3分外,大多是4分,他小时候字也写的不好。“我后来当了院士,母校徐汇中学让我帮写几个字,我很头大,写了好多,大概写了20多张,勉强挑了3张给了校长。”

陈先墀是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任首位校长,这位校长对褚君浩的印象很深。褚君浩小时候很调皮,陈校长对他的印象是,“这个小朋友小时候会玩,会动手动脑,在课内外努力学习,广交朋友,天天向上。”

逆袭从初中开始,上初中后,褚君浩功课就很好,初二时全部5分,还因为成绩好转学到了徐汇中学。刚转到新学校,就听同学说,老师在班级里表扬自己。这让他学习起来更有动力了。“所以我有一个体会,对孩子们要以表扬为主。激发他们身体里面的正气。我们现在有些家长反过来以批评为主,孩子做了三件好事,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就批评他那一件不好的事,其实应该倒过来。”

  院士想对小朋友说几句贴心话  

褚君浩回忆说,自己在徐汇中学念书时,看了不少书,做了很多笔记,到现在还保留在家里。笔记分为三类:一种是励志型的,一种是鸡汤型的,一种是思考问题型的。

他展示了自己中学时看的一些书,其中有两本是他三顿饭不吃买的,现在发票还在,1块2毛钱。虽然那时条件分外艰苦,但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当科学家做学问。

后来,褚君浩到梅陇中学当老师,教了十年书。1978年他考上研究生,到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钻研红外科学技术。

在考博时,他又经历了一次思想斗争。当时,国内外的博士生待遇差距很大:在美国有2万多美元一年,而国内是80多元一个月,一年约1000元人民币。留美的诱惑不可谓不大,但褚君浩没有动摇,而是选择了留在国内。1984年,他成为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红外物理博士,后来还成为了院士。

中国科学院、工程院总共有1000多名院士,每一位在学术上都有很高的造诣,不过以做科普闻名的就不多了,褚君浩就是其中之一。

在此次徐汇汇论坛上,他想对小朋友说几句话,“要勤奋,有好奇心,要渐进,有远大的志向。先说勤奋,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用功,有一次看到老太太把铁杵磨成绣花针,这给了他很大启发,回去后刻苦用功,后来成为一代诗人。我有一次到少林寺,看到少林寺练功房的地都凹下去,当场就拍照了,十分佩服练武之人的脚踏实地。至于好奇心,就是要善于提问题,不断质疑。而要渐近,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孩子们更要有伟大的志向,我希望有更多小朋友将来当科学家,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掌握本领,长大后可以为国家做更多的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