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物|他的加入,为守味百年的亭林月饼注入年轻活力
2021-09-1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常鑫/图

苏式、广式、冰皮……又到中秋佳节,若将各式月饼排名,可能不少青年都不会首选苏式,起码在盛凌锟身边是这样,而这名85后却与苏式月饼有深厚的缘分。

金山区有一家传承百余年的月饼老字号——亭林月饼。饼皮酥松,馅料甜而不腻,已被列入金山区非遗名录。盛凌锟是吃着亭林月饼长大的,4年前,他加入上海亭林东林食品有限公司,公司主营亭林月饼。老字号也要焕发新活力,这几年,他不停尝试着。

【缘分】

不喜欢吃甜食,但一口气能吃四五个月饼

“猪油夹沙有的哇,来两卷,再来一卷豆沙馅的。”

“猪油夹沙要二十卷,打包一箱带走。”

位于金山区亭林镇金展路的上海亭林东林食品有限公司占地约1600平方米。径直走到大厅,销售柜台就在大厅右侧,一箱箱格盘里放了一卷卷各种口味的亭林月饼,猪油夹沙、清豆沙、椒盐芝麻、白果,10只一卷,都是当天新鲜出炉。

现在是中秋前的销售旺季,顾客络绎不绝,10只一卷的月饼,每天能卖出2000多卷。猪油夹沙被点名的次数尤其多。孙小姐就是点名要20卷猪油夹沙月饼的90后。作为金山人,她从小吃亭林月饼长大,如今在市区工作,同事试吃了她带的月饼后,每逢中秋总要让她“代购”,“家里亲戚、同事之间都分一分,20卷月饼不算多”。

穿着灰色T恤站在一旁的盛凌锟笑而不语,作为公司年轻的副总经理,他太了解亭林月饼的魅力了。

盛凌锟的童年记忆和亭林月饼分不开。父亲盛正光是上海亭林东林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他从小吃着亭林月饼长大。不过他不是个喜欢甜食的孩子,并不爱亭林月饼最有名的猪油夹沙味,更喜欢纯粹细腻的豆沙味,一只月饼重70~80克,他一口气能吃四五个。

盛凌锟大学就读于同济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每年中秋节,盛凌锟会带着亭林月饼回寝室和兄弟们分享,每当听到他们说“好吃”时,他心里很是开心、自豪。

大学毕业后,盛凌锟在证券公司做了一段时间,2013年恰逢公司重新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流程严格,书面申请多,他一个人准备了所有资料,跑完了所有流程,终于办好了。“要不你回来帮忙吧。”父母建议。在去英国留学一年,攻读企业管理后,盛凌锟在2017年加入公司,和亭林月饼有了更深的缘分。

【创新】

生产国风新包装,月饼需要青年的爱

据《亭林镇志》记载,亭林自古就有百年老店——日升楼,坐落于亭林镇孟溪桥东侧,是船运集散地。日升楼是家茶水店,以经营茶水及制作糕点闻名。刚开始就做一些豆沙糕饼,因糕饼是圆形的,就像“满月”,又因茶馆的位置在亭林古镇的东面,取名“亭林月饼”。

如今的亭林月饼,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人喜爱的口味。说起亭林月饼的制作工艺,盛凌锟滔滔不绝:全手工制作的亭林月饼最具特色的便是猪油夹沙馅,最重要的原料就是糖腌猪油,是制作猪油夹沙月饼的灵魂,“这需要腌、搓、压、封等十几道工序。腌渍后的猪油软糯香甜,还要放上一些桂花一起搅拌,糖猪油的香味加上桂花的香味,十分诱人”。

月饼的饼皮也很有讲究,他说,亭林月饼采用了小酥皮的工艺,一层油酥一层面,再一层油酥一层面,需反复多次,这样才能保证月饼饼皮酥脆、松软的口感,最后盖上鲜红印记,这是人们对老底子上海糕点最深刻的记忆了。

自从盛凌锟加入后,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做出让年轻人喜欢的产品。因为从大市场来看,苏式月饼最大的客户群在30岁,甚至40岁以上。“这几年我问身边的同龄人喜欢什么样的月饼,苏式月饼都排在后面,而冰皮月饼等创新月饼受到喜爱。作为老字号,我们口味上不能改变,那从包装设计上改变。”

一张简单的油纸包裹,装在朴素的塑料盒子里,再加上一张标签纸,这是大部分人对亭林月饼的印象。盛凌锟先改良了品牌标识,标识上有亭子,有祥云,“亭林”两字还加入了红色印章元素。今年月饼与金山对口帮扶的云南普洱茶联动,包装设计上开启了国漫风,采用了中国神话嫦娥奔月中的玉兔造型,分别是玉兔在月亮上制作、品尝月饼,泡茶、喝茶的场景图案,同时也融入了金山农民画的风格。

他根据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在包装、品牌标识、销售渠道等方面不断做着尝试。

【未来】

想设非遗展厅,让亭林月饼细水长流

“我并不想将亭林月饼的品牌做得有多大,成为网红。只是想为这个老品牌注入新活力,增加韧性,能让其细水长流,更长久。”盛凌锟很有自己的想法。

每年从6月左右到中秋节,他们一般也就忙碌3个月,等月饼季过后,品牌很容易做淡,目前这名青年又有了新想法——想设立一个百余平方米的非遗展厅,不但可以用图文形式介绍亭林月饼的百年历史,更重要的是增加一个体验教室。

原来之前有学校组织小学生来参观,他们也邀请小学生走进生产车间,去替换不同岗位的阿姨位置,让阿姨教他们如何制作月饼,但毕竟不方便。

“我设想在体验教室里,给每人发一份月饼制作的材料包,可以简单独立完成一只月饼的制作。对青少年来说,就算不爱吃苏式月饼也没关系,若能从制作中体会到乐趣,也是对亭林月饼和金山非遗文化的宣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常鑫/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