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文华大奖!看完舞剧《沙湾往事》首演的上海观众直呼过瘾
2021-09-18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雨打芭蕉、赛龙夺锦……这些源自广东音乐之乡的《沙湾往事》在创作出炉7年后终于登陆上海国际舞蹈中心,9月17日-19日第一次与上海观众见面。原创舞剧《沙湾往事》曾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并在国内外的40多座城市演出超过160场。7年后的相遇实属不易,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经过几年接洽沟通,此次以主办方的身份把岭南文化名片《沙湾往事》首次引入上海。

舞剧《沙湾往事》对广东音乐代表人物“何氏三杰”创作《赛龙夺锦》的真实经历进行艺术再创造,通过音乐背后可歌可泣的故事,将抗战期间个体命运同家仇、国恨结合在一起,反映了广东音乐人对民族音乐创作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从《沙湾往事》到《永不消逝的电波》

爆款舞剧出自80后编导

舞剧《沙湾往事》由《舞蹈风暴》顶尖舞者黎星、李艳超联袂出演,曾赴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等连演十余场,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岭南文化名片。《沙湾往事》的编导周莉亚与韩真,被称为中国“舞坛双子星”,这两位80后编导的名字已成爆款舞剧的代名词。从《沙湾往事》《杜甫》《花木兰》《永不消逝的电波》,再到最近首演的《只此青绿》,这对拍档用实力将一部又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带到观众眼前。正如周莉亚所说,从《沙湾往事》到《只此青绿》一路走来,观众能看到她们作为创作者的突破,而作品也见证了二人的成长。

2016年《沙湾往事》一举拿下第十五届“文华大奖”,两位创作者从此声名鹊起。同一年,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向二人发出邀约,《永不消逝的电波》开始筹备。周莉亚指出,《沙湾往事》和《永不消逝的电波》尽管都是围绕着主人翁的故事推进,但在表现上有所区别。“《沙湾往事》更偏民俗性、地域性,有广东的英歌舞、钱鼓舞,以及广东的酒席和婚俗,在舞美上也体现了岭南的一些建筑、砖雕和石雕。舞段的编排主要分为展示性舞段和剧情性舞段,《沙湾往事》的展示性舞段会比《永不消逝的电波》多一些。”

丰满诠释岭南地域文化

《舞蹈风暴》顶尖舞者担纲主演

舞剧以广州番禺沙湾古镇为表演背景,讲述广东故事,诉说广东音乐人的情怀,在音乐、舞美和人物造型等多方面深入挖掘岭南地域的建筑、风俗、人文特色,全方位展现广东特有的地域文化。舞蹈道具巧妙地借用了广东音乐“五架头”乐器、英歌棒、龙舟鼓等元素,舞美绘景还原了富有广东特色的沙湾灰塑、砖雕等元素,采风环节穿插安排了粤剧、南狮展演等等,极具岭南文化特色。

“通过《沙湾往事》,观众可以强烈感受到地域的文化性,剧中不仅有广东的莺歌,还有钱鼓舞,以及当地的酒席和婚俗,而岭南的建筑、砖雕和石雕则体现在舞美上。”周莉亚如此评价《沙湾往事》的民俗性和地域性。

“《沙湾往事》中的展示性舞段雨打芭蕉是很唯美的;双人舞技术难度也很大。”周莉亚提醒观众留意第三幕“五人五把椅子”的场景,“椅子与角色对应,体现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舞剧需要在很短的段落中推进故事发展,并且赋予其舞蹈性、戏剧性,这种尝试为后来创作《永不消逝的电波》奠定了一些基础。”

剧中饰演 “何柳年”的黎星和饰演“许春伶”的李艳超,都是近年来活跃在中国舞蹈界的优秀青年演员,因为参与《舞蹈风暴》也广为大众熟知。《沙湾往事》将中国舞和现代舞的表现力很好地融为一体,并根据特定人物、情节和环境的需要,结合音乐家的创作及演绎,用当代舞蹈艺术元素演绎传奇故事的发展,剧中的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集体舞均堪称细腻精湛,让看完首演的上海观众拍手叫绝、直呼过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