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广场:十年三问
2021-09-24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10年之前,你不认识我,10年之后,我们是朋友。尽管如今已经成为沪上年轻人最爱聚集的剧院之一,23日刚过重启10岁生日的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仍然在想一个问题:怎样成为越来越多年轻的音乐剧从业者、年轻观众的好朋友?总经理张洁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自己至今仍然记得当年剧院第一次董事会时,董事们提出的质疑:“你们需要自己做内容吗?剧院运营团队,赋予的职责就是空间管理者啊!”但如今,她可以笑着回答这个问题了,正因为没把文化广场定位成一个只图租场的剧院,它才成为如今对整个中国音乐剧产业都具备推动作用的、年轻族群极喜欢的文艺平台。

>>>10年前的第一问  

只做音乐剧能活吗?

2011年,恰逢“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文化广场作为全亚洲最大的下沉式剧场和上海首个以音乐剧为运营中心的专业剧场应运而生。定位是当时在国内并不算太有知晓度的音乐剧,不少业内前辈都持怀疑态度:只做音乐剧,能活吗?

然而,如今是音乐剧行业知名专家的费元洪给出了一个数据,“简单粗暴”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文化广场2019年就已经达到了很好的状态,全年365天,演出有331场,对单体剧院(记者注:只有一个主剧场)来说,已经是饱和状态了。很多世界大剧名剧都来过文化广场,我们也到了原创孵化和中文版创制的阶段了。”

文化广场活了,而且活得很好,成了全国音乐剧行业的“桥头堡”。名气大了,甚至会有不少外地游客来上海旅游时,冲着“到文化广场看音乐剧”特意来剧院。张洁说:“其实一些剧是有全国巡演的,他们会觉得在文化广场看更有看音乐剧的感觉。”

有了这样的专业度,很多大剧会选择从文化广场开启全国巡演,这甚至成了一种剧的仪式感。有一些质量不错的剧,在文化广场火爆之后,就具备了很强的号召力。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今年做了中文版,阿云嘎的明星效应让他担任卡司的10场门票被秒杀,但剩下的场次,依然卖出了疫情前国际大剧的票房节奏,“就因为当年它这部剧在文化广场,那现场气氛感染了无数观众,‘剧粉’超多。”费元洪说。

10岁生日当天,剧院也发布了10周年的数据:运营十年来,文化广场共举办演出726台2,647场(含巡演),平均上座率达73%,接待观众人数3,013,102人次,积极彰显沪上标志性公共文化艺术中心的鲜明形象。同时,坚持“把门打开”的空间运营方式,围绕“艺术性、普及性、大众性”,文化广场亦注重释放舞台艺术的城市辐射力,践行剧场空间的社会责任。在上汽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文化广场共举办各类公益艺术活动达2,145场,吸引366,096人次参与,并共计发售316,337张公益演出票,建立更为亲民的都市观演日常,增进更为亲近的剧场文化纽带。

>>>10年前的第二问  

为何不老老实实收场租?

文化广场地处“钻石级”市中心地段,文化氛围浓郁、商业地段突出、交通也非常方便,对剧院来说,是天然的经营宝地。所以剧院董事会才会问张洁,为什么不老老实实收场租?

但文化广场的运营团队仍然说服了董事会。从开业初年推出首场《极致百老汇》,每年9月自创出品各国音乐剧集锦音乐会,到2016年首次挑战音乐剧整剧制作,再到2019年面向音乐剧新人推出“音乐剧歌唱大赛”与“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文化广场成为了音乐剧内容甚至整个产业的深度参与者。

“其实,一直到今天,董事会也只批准我们一年1-2部自制剧的额度,毕竟剧院不是大财团,”张洁说,“但我特别自豪的是,我们做的剧,基本上是做一部活一部,每年都在全国巡演,现在手上好几部戏都已经收回成本了,接下来的演出都将是纯盈利。”

文广掌门人张洁。

截至目前,文化广场出品音乐剧《我的遗愿清单》《春之觉醒》《拉赫玛尼诺夫》《也许美好结局》已巡演全国30座城市,巡演场次达251场,吸引观众163,200人次。这些剧的共同特征是,都已经历了多轮全国巡演。而且,文化广场如今除了原本“小而美”的制作路线,还开始了大剧的参与:全新制作大剧场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粉丝来信》(中文版)亦将于今年11月至明年1月首登舞台。

做内容能在场租之外,增加赢利点,但作为国有剧院,文化广场从一开始制作音乐剧,都不仅仅是奔着经济目的去的。“推动中国的音乐剧产业出人、出作品,我们有这样的社会责任在。”费元洪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为此他们推出了音乐剧歌唱大赛、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

在两届音乐剧歌唱大赛的20强选手中,共有16位最终成为了职业音乐剧演员;另一方面,三届孵化计划共计收到239份投稿,其中《南唐后主》《生死签》《对不起,我忘了》《无法访问》《南墙计划》5部作品脱颖而出,已正式投入商业运作。

文化广场给外界有这样的感觉,每逢他们有大活动,行业大咖、音乐剧名演员,都会前来为剧院“站台”,有一呼百应的感觉。“一呼百应有点夸张,但确实大家都愿意来,对文化广场很支持,”张洁又一次自豪地说,“作为音乐剧这个剧种的建设者和推动者,我们和行业是共生的关系,已经拥有了很强的话语权和公信力。”

>>>10年前的第三问  

剧院会是中老年观众俱乐部吗?

作为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旗下成员,文化广场在10周年当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音乐剧文化研究中心实体化运作计划》与《数字化剧院建设计划》,并开启首届“文化广场音乐剧合唱团”招募,听起来很“官方文件”式的动作,却是推动剧院继续年轻化、成为张洁口中“我们剧院是年轻人的‘好朋友’”目标的重大举措。

10年前,曾有人认为,文化广场和原有的一些剧院可能不会有多大区别:年轻人更追逐流行,可能会听到剧院就敬而远之,最终让剧院成为“中老年观众俱乐部”。然而,通过坚持做自己的电子化票务系统,文化广场用大数据给用户画像后发现,自己的会员年龄层在保持年轻化的基础上,“会员年龄层仍在下降”。

年轻人多,意味着活力,也意味着剧院有更多的责任。费元洪说,越推动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文化广场越发现,“对创作资源和创作规律了解还是不够,中国的音乐剧积淀不够,我们还是小学生的状态,需要资源的互补、汇聚和学习。”

音乐剧演员带领观众参观剧院。

这次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音乐剧文化研究中心实体化运作计划》,引起了行业内的高度关注。这个研究中心本身是存在的,由文化广场和上音、上戏等机构共同打造,原本就在推动产学研一体,实体化之后,文化广场将拿出原有近2000平米的B2空间做排演空间,“人、知识产权、创演机制混合在一个空间中,就能产生很多可能性,这是这几年做孵化计划带来的想法。”费元洪说,对年轻的音乐剧创作者来说,“没有平台是很难的,戏剧学院的导演碰不到音乐学院的作曲,很多想法就无法实现。”

这个实体化的研究中心,会成为全国的音乐剧行业年轻人灵感碰撞平台,而数字化剧院建设,则将让剧院成为年轻观众的好朋友。截至目前,文化广场累计注册会员已超过34万人,“通过门票,看到观众,了解他们对文艺的需求,是我们从业者的功课。”张洁说。

因为能了解年轻人的想法, 所以“文化广场音乐剧合唱团”的推出,得到了很多年轻会员的响应。因音乐剧而来,又因音乐剧而聚,文化广场的十年三问,都有了不错的答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