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弋”奉贤,“鱼”戏艺术间
2021-09-26 生活

《余·影》 李季 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见习记者 丁文佳

位于奉贤新城的景观湖“上海之鱼”水面上莲叶浮动,于满目葱茏间又影影绰绰地盛开着莲花,正值九月,虽已过全盛之貌,但在从市区驱车而来的人们眼里,着实是一番田园野趣。莲花常见,飞舞其间的红色蜻蜓却像来自课本或某首歌的歌词。恍然中听到机械的动物音效,原来是有人轻推了草坪上一对鸳鸯形状的艺术装置,这声音便来自与人的互动。

《鸳鸯》 旦儿&庄辉

  多走走  

公共艺术了解城市

早在年初,据当地媒体报道,在上海之鱼所属的金海街道林间,有自然爱好者拍摄到了野生鸳鸯在小河里自在游弋。由艺术家旦儿和庄辉共同设计的《鸳鸯》仿佛对现实进行了艺术嫁接,这个寓言式的爱情之物被庄辉戏称为“脱了毛的铁皮玩具”。观众若抚摸雌鸟,雄鸟则会大叫,反之则毫无反应。像这样有趣、有型的装置艺术作品共33组40件,展场横跨上海之鱼景观中的五个公园和一个艺术中心,其中根据不同作品风格理念、创作媒介结合实地点位特色,打造了融合趣味性与美育价值的艺术体验空间,这构成了以“游弋”为主题的第二届上海之鱼国际公共艺术双年展。

公共艺术这个概念近些年正在从城市雕塑的刻板印象中走出来,广泛的探讨和灵活运用让它源源不断地迸发创作活力,这种活力远不止艺术本身,而是与一座城市的精神品格相连。在展览开幕当天的主题讨论会上,艺术史学者谢斯曼就直截了当地进行定义:“公共艺术并不是一种艺术创作的种类,当艺术家在公共空间里创作了跟空间相匹配的艺术作品,才是公共艺术。”艺术家施勇也紧接着指出:“真正好的城市性公共艺术作品,其实能够改变或影响所在城市的气质。”因此他鼓励观众多走走,或者骑自行车去看看,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了解这座城市。

现场涂鸦《一条鱼的即兴》。

2019年第一届双年展结束后,并没有完全撤展,很多作品留了下来,彻底融入了上海之鱼的生态环境,成为了一道日臻完善的艺术风景,接下去的每一届也将会留下部分作品来点缀这通江达海的一川江南烟雨。就像那只端坐在奶酪上凝神托腮的老鼠,是当时为迎接2020年鼠年而创作的《思想者——庚子年》,代表着智慧和强大的生命力。如今它依旧静坐在这开阔的绿地沉思,身旁的树木蹿高了,在被艺术家赋予了关于城市的思考命题里,城市和城市人向前的脚步或许也加快了。

通过这些坚守阵地的作品,也正好窥见了展览主题变迁的奥秘。从第一届的“鱼跃”到这一次的“游弋”,负责策展的罗浮紫公共艺术团队成员介绍,这是公共艺术从“介入”到“融入”的过程,如果说“鱼跃”时激起的壮丽浪花唤醒了对艺术的感知和生活的热爱,那么现在就是鱼水交融后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界限的从容“游弋”。罗浮紫公共艺术项目总监施金乐笑称:“我们希望奉贤人民因为家门口的这个展览而深深自豪。”

《我走了》 张占占

  慢慢走  

欣赏这一川烟雨江南韵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援引阿尔卑斯山谷路旁的标语“慢慢走,欣赏啊”,用以提点青年的审美生活。由于汽车飞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才有此劝诫游客的标语牌。他更痛心疾首地哀叹:“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因此他一再呼吁常常被他称呼为“朋友”的青年们,在人生路上一定要“慢慢走,欣赏啊”。

而公共艺术从城市鱼贯入郊野,何尝不是为了让人放慢观赏的脚步,暂时从逼仄的闹市街头逃脱出来,让原本熟视无睹的城市艺术作品变成可以一件件去细心寻找的存在。这次共31位中外艺术家为“游弋”特意创作了丰富多彩的作品,创造了可以让观众“多走走”的条件。在团队保证了作品质量的前提下,观众也更需要“慢慢走”,认真体会艺术之美在这广阔的天地发端,它将带领观赏者走向自由、迎来创造,在艺术的海洋和生活的潮流里游弋,让人和城市构建鱼和水的关系,城市也由此流动起来。

《咡》 王令杰&郝经芳

施金乐回忆策展时的考量:“我们团队刚来奉贤时,就是抱着外来者需要融入的心态在做事,并且不断地强调:要用眼睛去看,用嘴巴去问,用两只脚去丈量。只有设身处地深入了解后,才会明白在这里怎样可以做出不一样的公共艺术。”罗浮紫公共艺术团队此前已经策划了五届静安国际雕塑展,上海之鱼国际公共艺术双年展同样也是政府项目,因此在机制上有所借鉴,但比如展览形式、艺术家的甄选、作品的呈现等方面是截然不同的。“在做静安雕塑展时,我们试图通过公共艺术来舒缓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之间的紧张感。这次的上海之鱼双年展,则意在帮助奉贤的本地人建立起对地方文化和公共艺术的认同。”

《树下的想象》 谭英杰

  细细品  

感受奉贤的树影清风和月影

上海之鱼上每天都有专人划着小船清理河道,远远望去,几条正在作业的小船与莲叶隔着恰好的距离,颇有江南袅袅神韵,甚至有观赏者误以为是一场艺术表演。这些最终展出的来自艺术家的作品经历了20轮筛选,在每一轮选择,团队对奉贤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文方方面面去综合评判。“与其说是奉贤元素,不如说是我们结合展览主题、地点特征、文化内涵,甄选出了最点题的作品,当然在最后落地安装的时候,结合了奉贤元素。”施金乐介绍,比如李季的《余·影》就是一条生动鲜活的鱼尾巴,还有梁绍基的《月亮湾》、旦儿和庄辉的《鸳鸯》,都很适合水域展场。

观展导览。

艺术家谭英杰的《树下的想象》是在奉贤驻地时创作的,他把在奉贤的一些所思所想写在了十块亚克力板上,然后分别挂在树枝上,随着林间的清风吹拂,卷起浪漫想象。作品内容关注在场的空间体验,并讨论观看的方式以及观看之后的思维组织关系,由此来引导出另一个关于树梢之下的观看角度。

上一届由英国艺术家创作的《狐狸》在奉贤安家时,很多当地居民一起编织,共同参与了这件作品的创作。对此,作为开幕论坛主持人的当代艺术评论家btr认为:“我觉得一件艺术作品如果能够与当地的人们更密切关联的时候,这样才会更受关注,也更有跟本地之间发生连接的关系,而不仅仅是把一件别处的作品搬过来。”

青年报见习记者 丁文佳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