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护城市|这对90后师徒勇当“逆行者”,用爱和责任挑起了重担
2021-09-2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见习记者 郭容/图、视频

“有一批客人要离开了,我要接待,待会儿再接受采访。”晚上接近8点,杨浦区第五集中隔离点的90后接待员卢禹帆仍处于“备战”的状态。随时有任务,一天的睡眠时间被切割成无数个一小段。在隔离点奋战了一年多,她懂得了什么叫坚守。

一旁的95后工作人员刘璇是卢禹帆的徒弟。约莫十几天前,她从师父手中接过了“衣钵”,担起了信息员的重责。“一个数据都不能错,我生生把自己逼成了处女座。”刘璇一本正经地开玩笑说。

集中隔离点既是“外防输入”的重要驿站,也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关口。而杨浦区第五集中隔离点又是上海市区规模最大的隔离点。日前,记者走进了这座在外界看来颇为神秘的地点。

手机设了十几个闹钟,做到了秒睡秒醒

刚刚过去的中秋节是1998年出生的上海姑娘刘璇生平第一个没有和爸妈一起过的中秋节。“我妈是党员,我也是党员,这点觉悟还是有的。”

“今天还好吧?”“挺好的,一切平安。”类似这种家人发来的短信,她的回复时间有时在几个小时之后,因为太忙。

信息员的工作枯燥又繁杂。以前,刘璇的生活作息很规律,每天晚上10点左右睡觉,清晨5点45分起床,6点05分出门上班。但进入隔离点后,她彻底与早睡早起绝缘。

刘璇的手机上设置了十几个闹钟,写着许许多多的待完成。原始数据是流程开始的“地基”,“地基”没打好,之后的所有努力都是零。每一个数据她都强迫自己核对好几遍,生怕出错。

“今天凌晨3点多我才做完表入睡。5点58分被闹钟闹醒传表格,完毕后倒头就睡,7点多再起来发8点的表格。然后一早到现在晚上8点就没停过。”刘璇告诉记者,一天,她需要制作三个时间段实时更新数据的不同表格,分别是当天8点到14点、14点到20点和20点到次日8点间的信息。每天最早是凌晨1点休息,熬到最晚也有到凌晨4点多才休息。24小时的时间被切割成不同时间段,因此自己的睡眠时间也是片段式的。“真的不知道怎么熬下来的。忙得团团转的时候整个人不会觉得困。每天脑子里就是报数据的流程、时间段,大量信息充斥在脑中需要理顺。”

1994年出生的卢禹帆比刘璇大了四岁,不仅是刘璇在隔离点的带教师父,也是前一任信息员。从去年9月18日正式进入隔离点算起,她已经待了整整一年。

卢禹帆补充介绍说,信息员需要核查客人填写的相关信息是否正确,每天上报,签好相关承诺书。

“每天,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客人,有些年纪大的无法填写个人信息,不认识外文,我们就要帮助他们回忆飞机座位号,用各种浅显易懂的话语形容26个字母。打个比方‘H’就是‘两个竖,中间一个横’;‘B’就是8字切一半。平均一天我们要接待20~30人,每个月就是900多人。”

有时候客人来的时候是深夜11点,20多人,每人都要经历9~10个步骤,平均一个人花费10分钟,忙到凌晨一两点是家常便饭。

“所有的信息需要严谨对待,绝不能出错,需要一层层上报。但百密一疏,各种数据很容易埋了雷,打个比方有人把护照号看错一个信息,B看成了8,一旦发生错误,会影响后面一系列环节。”卢禹帆介绍说。

     疏解客人紧张情绪,协调特殊客人需求

通常一个完整的收客流程是这样的:机场派单——通知各部门——车快到了接待组准备接收客人,穿好防护服、分发房卡、填写承诺书——承诺书拍照存档——信息组出动询问信息,反复核对——汇总做表格。

刘璇到隔离点后,卢禹帆就转岗到了接待组。接待员的工作听起来很简单,只是接客、放客。但个中艰难让这个个子矮矮,略显瘦弱的姑娘忍不住时常想老家的爸妈。谈到动情时,她举了一下拳头,比了一个“fighting”的手势,“挺住!”

采访的这一天上午9点,她穿上防护服到楼下接客,到了中午12点才接待完毕。脱下防护服,全身上下连裤子都湿透了。“有时候会碰到一定要申请同住的客人。你不同意我就不上楼。按照现在的政策,除非特殊情况,都是隔离人员一人一间隔离,碰到极个别确实需要同住的情况则需要审核。我们需要反复和客人们解释。”

在隔离点入住14天,有的客人的心理会发生变化,发生紧张、沮丧等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因此及时关心旅客的心理状况,也成为了隔离点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卢禹帆在直面客人的过程中,心理疏导、矛盾干预的功夫,也在工作中逐步修炼升级。

这一年来,她目击了多个特殊的客人。有刚刚出生26天、做好肠梗阻手术不久的婴儿,新手爸爸六神无主,没有照顾孩子的经验,14天的闭环管理成了大难题。针对这一情况,医疗组多方协调,最终通过申请由孩子奶奶进驻隔离点照顾孩子。也有喂奶都不太会喂的新手妈妈,和奶奶一起带着孩子从国外回来。还有孩子患上吸入性肺炎,下达病危通知书的紧急情况。

作为上海市区规模最大的隔离点,截至今天,杨浦区第五集中隔离点已连续不间断运行500余天,累计接收1万余名隔离人员,一串串数据背后,是集中隔离点忙碌的日日夜夜,也包含了这些默默无闻的“逆行者”的辛劳付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见习记者 郭容/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