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生活圈”让梦想走进生活
2021-09-30 专题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开幕了。这一次的主会场,不再选择风景如画的滨江,而是我们无比熟悉的、天天闻着烟火气的弄堂、社区。这次的主题也跨界艺术与生活,走进“15分钟生活圈”。

本届城市空间艺术季,是对15分钟生活圈打造的一次检阅,也是一次推动。

社区“15分钟”的幸福模样

上生新所是上海人喜欢的一个地方,充满历史感的老建筑,经设计师妙手打造,成为一处时尚生活地标。这几天,走进上生新所,你就不知不觉走进了一个奇妙的大展厅:这里是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题演绎展场,展示的是社区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影像。一个个生活需求,甚至人们隐秘的内心世界,都被设计师用具体的空间模型表现了出来。

上生新所的停车场,搭建了一个特别有艺术范儿的建筑。这个空间被命名为“共”,即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一个数字木构工艺的拓扑曲面,限定出单向观展线路,串联起主要功能展区。拓扑曲面的几何建构弥合了室内外的动态关系:曲面顶部的开口将天光引入室内,提供观展导向的同时,模糊了室内外的体验;曲面靠广场一侧下压变形,在室外提供了座椅看台,并与对面历史建筑形成呼应。

播放影像的展陈建筑则命名为“融”。在这里,真实的城市空间和虚拟的影像合而为一,城市空间得到了无限的延伸。“动”“享”“艺”“云”四个空间,在风格上与“融”建筑一脉相承,功能上则分别聚焦运动、生活解压、文化需求和视觉审美等市民生活的全方位需求,“15分钟生活圈”的实质以形象的方式一览无余。这些建筑空间经设计师精心打造,无论意象还是外形,都是完美的艺术品。如果你是美术或建筑艺术爱好者,不去想象和理解展陈的内涵,仅仅欣赏这些作品的细节,也会是非常好的艺术享受。

“15分钟”是梦想也是生活

除了这些建筑空间展陈,主办方还特意利用上生新所社区空间,陈列了一批城市艺术作品,通过这些作品的媒介作用,进一步体现了城市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社石》据说是已知的中国最早雕塑之一,跨越时空来到上生新所,在广场上构建了一个人与人交流的场域。流连于此,你会惊讶老祖宗拔萃的艺术想象力,惊讶于历经千年,仍能无障碍沟通的艺术语言。偶尔抬头,也许你会惊奇楼顶上安坐着的大型人偶,艺术家张权用KARORO的形象构建了“MELTING SADNESS 游乐园”,也用自身的想象与生活构建了一座社会游乐园。

大卫·歌诗坦的《舞者》把节奏和音乐变成抽象的笔触和形式,挑战绘画的极限,探索我们感知现实的方式。在这件作品中,音乐、舞蹈、绘画以各自不同的表现形态集中出现在共同的载体上,好像我们的社区生活,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琴棋书画、诗酒茶咖,多味杂陈,又和谐融合。除了这些很艺术的作品,也有特别接地气的装置。沈烈毅设计的《跷跷板》,用一个我们司空见惯的儿童游乐器具,合围一棵大树,儿时弄堂的感觉扑面而来。此时,你会从艺术的陶醉中醒悟:这里,要告诉人们的是社区生活,是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打造的15分钟生活圈。在这个生活圈里,“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美好的城市空间是美好生活的载体,能让在这儿的人引以为豪,来过的人为之倾心,没来过的人充满向往,这是城市的软实力。

而上生新所的展陈,只是这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一个微缩,今年的城市空间艺术季还有两个主展区:新华路街道和曹杨新村街道。在上生新所看完主题演绎展,再花两个半天的时间去逛一下这两个街道,你会对上海的城市空间与人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你会知道未来你生活的城市会是怎样一派美好的模样。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