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大学·打卡苏河明珠⑦|一砖一瓦承载大学精神
2021-10-0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视频

总长约910米的苏州河华东政法大学段正成为上海“城市项链”中独具特色的一颗“明珠”。通过步道,可以直接漫步校园。其中,校园里有一栋红楼图书馆,还有举行过“六三”爱国运动的“六三楼”,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大学精神,蒸腾着文化气韵。

红楼图书馆,原名罗氏图书馆,建于1916年。钢筋水泥与砖木参半的构造里蕴藏着无限知识与力量。1952年,华东政法学院成立并接收这所图书馆。如今红楼图书馆也被称为“老图书馆”,以区别于位于它西北方、1984年新建的图书馆。现在,红楼图书馆也作为华东政法大学中外法律文献中心。

在这座图书馆不远处,还有“六三楼”,串联起的红色故事,始终传承华政人血液里流淌的红色基因。

“六三楼”,原名斐蔚堂,建于1939年,落成后为教室。从外部看,“六三楼”,被认为最好看的时候是微雪初霁。那时,檐顶上铺着条条银白积雪,背景是澄澈的碧空,映照得那两只烟囱、那几面砖墙红的更透彻、更庄重。而当你走近,看到正门右侧石碑上的记述,你又不禁想感受这栋楼的夏天。

斐蔚堂是在1951年改名为“六三楼”的,纪念的正是1925年的“六三事件”。

1925年5月,沪上爆发“五卅”运动。6月1日,圣约翰大学学生向校方提出举行纪念活动,悼念死难同胞。约大美籍人员不予同意。6月3日晨,满腔爱国义愤的师生在斐蔚堂(今“六三楼”)和罗氏图书馆(今红楼图书馆)前升挂国旗,在礼堂集会悼念,遭到校方强行阻挠。学生悲愤啼哭,三呼“中华万岁”。当年的旗墩,至今保留在“六三楼”前。

圣约翰大学和附中学生553人当场签署《圣约翰大学暨附属中学学生脱离宣言》,声明脱离圣约翰大学。17名中国教员宣布辞职,次日在上海各大日报上刊登。

正在格致楼举行的“苏河明珠——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历史文化展”里,我们可以看到记载“六三”爱国壮举的《1916年圣约翰年刊》实物。

后来,离校师生在社会各界资助下创办了光华大学,寓意中华民族如“日月光华”,并确定6月3日为校庆日。在这17名中国教员中,就有孟宪承。孟宪承后来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创建者、首任校长,被誉为“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并入选首批“上海社科大师”。

当下,“六三楼”正在进行整修,整个围挡将建筑包裹得严严实实。虽有一点点遗憾难见真容,但校园一直都在。待重新揭开面纱时,我们再漫步至“六三楼”楼下,看那台阶旁的青苔,思量其中经历的沧桑,品读每一块岁月积淀下的红砖蕴藏着的澎湃往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