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军医转行投身生物医药产业 为实现自己“产业报国”梦
2021-10-11 青年

吴剑英使昊海生科一跃成为国内首家“H+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

从辞去三甲医院外科医生,到选择投身生物医药产业创业;从三家濒临破产的生物药厂,到经过并购整合第二年就实现企业盈利。这是如今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昊海生科)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吴剑英的辞职创业历程。

为实现自己“产业报国”梦,14年间,秉承着“帮助更多人”的创业初心,吴剑英带领公司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飞跃,使昊海生科一跃成为国内首家“H+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全球第七大人工晶体生产商。

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敢闯敢创三甲医院资深医生选择下海

采访时,吴剑英双眼炯炯有神、身姿挺拔,曾经的军人经历赋予了他敢闯敢创、不言放弃的性格。从三甲医院医生到医药代表到项目投资人再到自己创业,这些华丽转身好比一场马拉松,不仅考验着吴剑英的毅力和胆识,更考验他的谋略和眼光。吴剑英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作为一名临床医学硕士,他曾在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担任普外科医生十余年。奋战在肝脏移植手术台上,吴剑英用精湛的医术救治了众多患者。

身为一名军医,吴剑英志在国家,以天下为己任。他不仅看到了患者的无奈和焦虑,更洞察到当时由于技术壁垒等因素,国内许多生物医用材料长期被国外产品所垄断,深受“卡脖子”之苦。接受记者采访时,吴剑英回忆道,“解决白内障只有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一片进口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要卖15000元到30000元。高昂的进口品牌价格,让国内诸多患者望而生畏。”吴剑英与同事们目睹了太多无奈,这也让他萌发了创业的想法。“为何不自己创业开一家生物医药企业,助力中国本土生物医药产业?如果能从源头上解决难题,也许就能造福更多有需求的人了。”一番抉择后,当时已经35岁的吴剑英做出了令不少同事诧异的决定:下海创业。

“我1999年最开始做医药代表时,每个月基本工资1200元,当时我每月还要还1500元的房贷。”吴剑英坦言道,从三甲医院辞职“下海”,大大小小的挑战接踵而至。不过,军人出生的他决不轻言放弃,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拓展市场。下海的8年期间,他还做过医药公司产品经理、项目投资和企业管理等工作,为日后准确抓住生物医药这片蓝海埋下了伏笔。

拥抱蓝海聚焦生物医药细分领域

2007年7月1日,吴剑英正式开启了昊海生科进军医用生物材料的创新征程,立志“振兴中国生物材料产业”。

创业伊始,吴剑英把目光放到了并购整合多家濒临破产的生物医药企业。这数场并购,可谓是背水一战,破釜沉舟。当时吴剑英为了创业,直接卖掉了手头上的2套房子用于前期投资。2007年,吴剑英和团队分别完成了华源生命松江生物药厂、上海建华以及上海其胜的并购,三家都是以研发、生产并销售医用透明质酸钠的老牌企业。至此,三家原是竞争对手的企业走进了一家门,组成了今天昊海生科的雏形。在吴剑英看来,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在与国外企业竞争中形成战略优势。凭借着自身专业优势和市场敏锐度,合并后的公司在第二年就实现了盈利。

为了替中国医疗产业争一口气,创业过程中,吴剑英把生物医用材料的国产化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为了打破中高端到高端人工晶状体产品进口垄断,吴剑英与团队在昊海生科2015年香港上市后,通过一系列境内外并购,实现了该行业从原料制备、光学设计、创新工艺研发到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市场营销的全产业链布局,并通过品牌整合提高了中国人工晶状体产业的集中度。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昊海生科旗下人工晶状体销量达到约100万片,占据整个中国市场约30%份额,成为全球第七大人工晶体。

自主创新用科技为民族产业赋能

正因洞察到人表皮生长因子产品背后所蕴含的巨大临床价值和社会价值,吴剑英早在2007年创立昊海生科伊始,已经引进了该产品的中国原研团队——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甘人宝教授技术团队。即便在当时公司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吴剑英也坚定重新投建这个“国家一类新药”产品的生产车间,推动专利技术的成果转化。经过十多年的坚持不懈,产品于2017年列入国家乙类医保目录,2020年其销售额近一个亿。

“做企业要耐得住寂寞,因为每一个新产品的研发过程都是十分漫长的。”细数产品创新过程,吴剑英告诉记者,昊海生科的每个创新项目从研发到量产,都经历了不少于五年的时间。目前,昊海生科产品及技术累计获得各项专利203项,其中发明专利65项。公司目前在全球拥有270名研发技术人员,占公司总人数19.65%。据公司2021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昊海生科实现营业收入8.51亿元,同比增长71.63%;归母净利润2.31亿元,同比增长739.25%。

饮水思源,吴剑英还把这些年来企业成功的关键归结到了创业环境上。“上海的创业环境非常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松江区委区政府的很大帮助。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客户得知我们是G60科创走廊策源地上海松江创业的企业时,也会对我们多一份信任和好感。我们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将昊海发展成为市值过千亿的中国生物材料领域领军企业,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吴剑英说道。

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