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熊爪咖啡的小窗,一缕文化输出的新风
2021-10-1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熊爪咖啡最近又上了一次热搜,不过这次不是因为新店,而是因为它的创意被日本一家咖啡店原封不动拷贝了。

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山寨,但很少有人深想,在上海,一家小小的咖啡店也能成为文化输入与输出的中转站。

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高度交流的网络社会中,一根网线就可以让你在各个国家的知名城市中闲庭漫步,那些津津乐道的热点,那些街坊流传的新闻,那些灵光一闪的“梗”和创意可以被光速传播、借鉴、批量诞生。

熊爪咖啡的故事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很多人不知道,熊爪咖啡的店名叫做“非日常”,一个相当日式的招牌,就连店铺英文也是“HINICHIJOU”这样的日文发音。受到 “萌文化”和日式表达影响的创始人可能在一开始也没想到,这家熊爪咖啡会火出上海,甚至火到日本,反而让母语使用者照搬模仿。

一个典型文化回流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什么是文化回流?举个例子来说,茉莉花本是西方的舶来品,传入中国后逐渐成为歌咏的对象,一曲《茉莉花》更是唱遍海内外,如今反而成为东方文化的符号。“茉莉花”的传入和传出,是文化回流现象的典型例证。

某种程度来说,借鉴是创新的前提,但照搬往往意味着浅薄,“拿来主义”有时候很好使,但光靠它们是远远不够的。文化回流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实力在潜移默化地增长。

近年来,中国文化输出现象越来越多,不少欧美读者迷上中国的网络小说、四川妹子李子柒在Youtube上成为粉丝数超过千万的“顶流”博主……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秘籍,不是套路和形式,而是生机勃勃的创造力,是根植在内里的文化符号,和某种底层的直击人类灵魂的东西。

中国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在崛起。曾几何时,相当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的社会文化一无所知甚至充满误解。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中国故事中找到了喜欢的、愿意接触的、能产生共鸣的东西。

中国从不缺乏好的创意和故事,熊爪咖啡就是如此。因为帮助残障人就业而走红上海的“熊爪咖啡”,自开业以来一直颇受好评。毛茸茸的熊爪从水泥墙洞里递上咖啡,“一手交钱,一爪交货”的互动模式也让它迅速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网红”。而真正让它出圈的,是背后残障人士就业的社会现象,是上海充满“人情味”的城市烙印。

人类文明在交融中向前发展,真正的文化自信从不拒人千里之外,也从来不会“孤傲”得目中无人。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进取的动力,而不是禁锢创造力的包袱。我们拥有更加广博丰富的创意和市场资源,商业上是这样,文化上更是这样。

中国的文化输出这才刚刚开始,请拭目以待。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