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推“林长制”,今年底全面建立市、区、乡镇(街道)林长制责任体系
2021-10-1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上海近日发布《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10月14日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到2021年底,上海将全面建立市、区、乡镇(街道)林长制责任体系。

  责任到人,林业管理纳入“一网统管”  

据市绿化市容局(市林业局)局长邓建平介绍,截至去年年底,上海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7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8.4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5平方米,城市公园总数达到406座,市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幸福感显著提升。但上海生态资源总量依然不足,生态服务功能有待提升,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林长制因此应运而生。

根据《实施意见》,从责任主体来看,除明确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分别担任市区两级总林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总林长外,还进一步压实乡镇(街道)主体责任,要求在乡镇(街道)层面,也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林长,乡镇(街道)分管领导及有关领导担任副林长,以村(居)为单元,明确责任区域,实行分片包干。

市绿化市容局(市林业局)副局长顾晓君表示,为了确保林长制有效推行,还将出台五项配套制度。包括建立检查督导制度,开展多形式检查督导,统筹推进林长制工作;其中,市、区总林长检查督导每年不少于1次,市、区副总林长检查督导每半年不少于1次;乡镇(街道)林长检查督导每季度不少于1次,乡镇(街道)副林长检查督导每月不少于1次。

建立日常巡查制度。各乡镇(街道)依托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建立林业绿化资源保护管理巡查机制,将破坏林业绿化资源和管护不到位等问题纳入网格化巡查;对造林绿化、林业灾害防控等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专业巡查,建立巡查记录和问题整改台账,实行清单化管理。

到2021年底,上海将全面建立市、区、乡镇(街道)林长制责任体系。而对于普通市民来说,积极参与护绿活动,对破坏绿化等活动及时发现举办,都是日常生活中可以发挥“林长”作用的地方。

  新建开放休闲林地,为市民打造“后花园”   

实施林长制的目的还是为了护林养绿。根据《实施意见》所明确的工作目标,力争到2025年,形成责任明确、协调有序、体系完善、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林业绿化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全市建成各类公园1000座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5平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19.5%以上。到2035年,上海的生态空间更加稳定,生态布局趋于合理,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建立;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3%左右,湿地面积和湿地保护率保持稳定。

邓建平介绍说,“十四五”时期将完成几项重点任务。全面推进公园城市体系建设。围绕“一大环+五小环”环城生态公园带体系和“一江、一河、一带”公共空间格局,推动五个新城建成一批“绿心”公园,串联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和重点生态廊道,形成贯穿上海市域的蓝绿走廊,营造“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生态空间。

积极推进森林城市体系建设。启动并完成崇明等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造一批森林乡村。因地制宜新增和改造城区绿地,实现“森林入城”。抓紧森林抚育和林相改造,全面提升森林质量。不断发挥森林碳汇作用,增强森林系统固碳能力。

扎实推进湿地城市体系建设。构建水、城共生的“湿地城市”体系。推进崇明东滩申报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工作,鼓励崇明率先申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探索构建“长三角一体化湿地保护修复示范区”。

持续加强生态资源保护监管。完善生态空间占补平衡机制,加强绿地、林地、湿地资源减量的监督管理。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开展野生动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丰富生物多样性。加强林业行政执法监管体系建设,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监管模式。

大力推动生态资源共享共建。新建一批“既能看得见,也能走得进”的开放休闲林地。积极打造市民身边的“后花园”,推进“一镇一园”“一村一园”建设,中心城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持续拓展立体绿化载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