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孙家栋的天路》动人重现中国航天来时路
2021-10-16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样的时刻,东方卫视刚刚收官的《功勋》之《孙家栋的天路》单元,更是让无数观众感触极深。剧中“两弹一星”功勋孙家栋与老一辈中国航天人为之奋斗的梦想,如今终都实现。

  曾经的梦想终于实现  

在神舟十三号发射前后,很多观众将《孙家栋的天路》中孙家栋与钱学森的初见一幕,含泪反复看了很多遍。

剧中,两人来到窗前,望着蔚蓝的天空,璀璨的星辰。窗玻璃映出坚毅的脸庞,眼里有光在闪烁。他们说:“这样举一反三,我们就能造自己的导弹了。”“对,中程导弹、洲际导弹,将来还会有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宇宙飞船……”

而在视频网站上,这一段对话引起了炽热的回应——“有了,我们终会全都拥有!”

是啊,从1970年到2021年,第一代航天人的梦想在不停地变为现实。这一次的发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网友们热切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从吃什么到发型如何再到未来如何过除夕,民族自豪感细化成了一个个生活场景,让地空情感汇聚在了一起。

从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到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我国用30年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茫茫戈壁、浩瀚宇宙,一代代航天人步履不停、脚踏实地,不断地以中国速度创下航天事业发展新的里程碑。

《功勋》之《孙家栋的天路》就起笔于“东风一号”的“反设计”之路,落幅在“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的扬眉吐气。故事内外,我们曾为外国人的奚落而忿忿,更为刚起步时中国航天事业处处需要爬坡过坎而着急。正因知晓了难处、看见了牺牲,我们更知“两弹一星”功勋孙家栋与老一辈中国航天人在兀兀穷年上下求索的忘我奋斗,震撼于他们在太空筑起的中国路上“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无我奉献。

  用平凡的物品为梦想赋形  

《功勋》播出后,每一个单元都受到了追捧,它为什么好看?因为它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结合,用高超的电视语言,讲述了那些崇高和伟大。

像《孙家栋的天路》,由梦境开场。那是儿时的孙家栋,他渴望房梁上方吊着的糖,架桌子、摞椅子、用叉子够,终于戳破了包装,雪花样的白糖撒下来,在天窗透过的光束里流淌成晶莹的星河——以糖为喻,孙家栋的梦想就在电视剧的唯美开场中有了具象的赋形。

自行车也是故事里贯穿始终的重要意象。“骑自行车上月球”是当时苏联同学的讽刺,却也从此化作孙家栋们誓将幻想变现实的热血满腔。

梦想被赋形,航天的故事曲高而不和寡。有了观众亲近的平凡意象,剧作便能在别开生面的戏剧空间里将人物的非凡精神高高托起。如果说对糖的渴望,寄托着中国航天开拓者对国家富强的渴望,那么“骑着自行车照样上月球”所承载的无疑是艰辛岁月里探索者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青云之志。

为了拿到房梁上那包糖,为了骑上自行车朝着天空更迈近一步,孙家栋与同伴在实验室通宵达旦,在一次又一次故障分析会中总结经验教训。为此,他拒绝了苏联专家的邀请留在了国内,用报国志、用智慧和勇气、严谨与务实,让没有资料、没有经验、没有专家的中国航天,在一张白纸上绘就出了斑斓梦想。

在中国电视剧谱系里,讴歌“两弹一星”元勋的作品曾出过佳作。要在既有的作品里再拓新,《孙家栋的天路》在新的审美语言中写出了真意。

  不忘为群英立传  

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组建总体设计时,孙家栋用大白兔奶糖拼出了一个繁体的“飞”字,它的每一划都象征着将中国卫星送入太空的关键学科人才——中国航天从来都是千军万马、一代接续一代的奋斗。因此,《孙家栋的天路》讴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的自强不息,也为主角身旁、背后的群英立传。良师的信任、朋辈的携手、爱人的无私都在动人情节中耀目可见。

“东风二号”的第一次试射载了跟头,队伍里一片低落的情绪。钱学森特意赶到酒泉,情理之中,他召集技术人员开会分析故障原因;意料之外,他给大伙“加餐”,将自己写论文的经验和盘托出鼓舞士气。从中国第一枚导弹到第一颗卫星,钱学森始终是孙家栋的良师益友。

五院的科研楼记得,孙家栋、黄志明等一群年轻科学家在铺满图纸的房间里共同熬过一个又一个昼夜晨昏。还有大漠孤烟直的地方,恶劣的天气阻隔了通往戈壁深处的路,但基地里的孙家栋们仍能吃上羊肉包子。原来,工程队队员们每天冒着危险打来的黄羊,都是紧着技术人员,他们自己半年没沾过丁点荤腥。

《孙家栋的天路》更没有忘记“军功章的另一半”。妻子孕后期直到生产,孙家栋都在戈壁上与“东风二号”死磕。再进家门时,孩子已落地,妻子一人扛着家里全部家务。曾经,妻子也会为承受分离苦闹点小情绪,为丈夫不肯吐露工作的详情而气恼,但在偶然被告知那是一项“伟大事业”后,她从此成为丈夫事业的头号支持者、捍卫者。

中国航天事业,从来都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该剧主创团队在创作前,曾与孙家栋院士深入交流,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是,孙老从不讲自己吃的苦,不讲自己的功劳,讲的永远是他的团队、他的同事们。

  民族信仰让人动容  

单元结尾,当“东方红”旋律响彻太空的消息传来时,迎着日出等待报纸的孙家栋,在读到《人民日报》头版消息的那一刻,泪水夺眶而出。

为什么他总是视事业重如山,而看名利淡如水?因为忠诚为国的信仰。

剧中,在拒绝苏联专家的邀请时,孙家栋回忆了小时候的不堪往事,那是“国破山河在”的仓皇,“做过亡国奴的人更懂‘祖国’两个字的意义”。为了信仰,他和同伴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为了信仰,他们从难以计量的困境甚至失败中奋起,千磨万击还坚劲。

韩红演唱的单元主题曲《星梦》总会轻易触动观众的内心深处,因为歌词里凝结的,就是孙家栋与老一辈中国航天人建立功勋的信仰之美:“多少闪光的梦,到达是因为敢想。总要有人相信,比天更远的远方……纵有愚人之狂……为追一个信仰。” 有年轻人形容,观看这部剧“眼窝子会变浅,血会变得更热”。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会英雄辈出。”《孙家栋的天路》用极富感染力的艺术表现,细细描摹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激荡新的凌云壮志。

在中国航天探深空、耀苍穹、揽明月、解天问的今天,《功勋》用一个单元的体量带观众回望从一张白纸开始的梦想,致敬中国航天人已抵达和终将抵达的星辰大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