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与早期革命者进行一场穿越百年的对话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为庆祝建党百年和《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铭记中共早期领导人留苏时的奋斗青春,中俄大型歌舞史诗剧《红场上的红流》今天在虹桥艺术中心大剧院上演。这部史诗剧创造性的将诗歌朗诵和歌舞有机结合起来,现场呈现激荡人心。
上世纪20年代,一大批中国革命青年赴苏联学习救国之道,这成为百年党史上的重要一页。上海党史人物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俞秀松继子俞敏告诉青年报记者,今年是建党百年,也是留苏历史百年。1921年俞秀松赴苏联,在给俞敏爷爷的信中就说,中国的进步青年应该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学习革命理论和经验。当年留苏的爱国青年中就有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李汉俊、任弼时、肖劲光等。
这些中国早期青年革命者的青春奋斗成为了这台《红场上的红流》的缘起。演出以当代青年李向宏与中俄混血女孩波琳娜共同携手寻根上海红色印记为引线,通过与一百年前的青年一代隔空对话,平行再现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共青团员,自上海出发,前往“十月革命”的故乡——莫斯科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路上遭遇的惊险、扣人心弦的历史往事。
在现场记者看到,专业的歌舞演员将一首首苏联歌舞融入剧情,当熟悉的《共青团之歌》《小路》《喀秋莎》《灯光》的旋律响彻剧场,歌舞演员、话剧演员与台下的观众,用相同的心理节拍,共同完成了一台致敬青春的演出。红色剧目用创新手段,在沉浸式体验的观影效果下让观众产生共情,这是一个当下的课题。编剧吴斐儿将大量史料融入剧情中,使党史走出书本,走进观众心中。之前,该剧目团队编导吴斐儿、姜涛已经开始了将原创红色沉浸式演出带进重大红色场馆的尝试。先后原创制作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大型情景朗诵剧《破晓之光--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红色印记”大型演出《巾帼的黎明》、共青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大型情景剧《渔阳薪火》等。
此次演出指导单位为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主办单位为上海梵音笛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及上海淇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