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后浪”面对面,90岁“七一勋章”获得者这样告诉学弟学妹
2021-10-1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首批劳动模范、60级东华大学校友黄宝妹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黄妈妈”,为实现“全国人民穿好衣”的梦想,她在平凡岗位干出了不平凡业绩。10月16日母校建校70周年的喜庆日子,“黄妈妈”是返校校友中年岁最高的,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她与90后、00后的对话更是让“后浪”们受益匪浅。 

 == 与00后面对面 == 

90岁高龄的她这样说

上世纪60年代,已快30岁的黄宝妹,作为新中国纺织工人的优秀代表被保送到东华大学(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读书深造。她与00后讲起她当时学习的小故事:“自己文化底子薄、基础差,刚开始老师上课听不懂,笔记都来不及记,习题更是无从下手。”面对学业上的压力,她从没有想过“打退堂鼓”,她告诉自己,“生产上那么多困难都克服了,难道几个‘X、Y’的代数就能把自己压倒?”三年寒窗,她不仅完成了高中课程的学习,凭着那股子劳模的韧劲儿,还打败了“纺织概论”“机械制图”“基础工程学”等一个又一个的“纸老虎”,完成了大学全部课程的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毕业证书。

黄宝妹学习工程制图(左一)

回忆起在校园的难忘时光,她说:“在这里,我们获得了立身的真知,掌握了搏击的本领,锻造了不屈的人格,汲取了前进的力量。”作为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黄宝妹,面对“后浪”一张张稚嫩的脸庞,语重心长。“青年同学们也要有崇高的使命感,要一刻不停地学习,爱党、爱国、爱自己的岗位,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她深情寄语同学们,希望学弟学妹们发扬“崇德博学、砺志尚实”的校训精神,用更加优异的成绩,回报母校的滋养,回报伟大的时代。

像黄宝妹一样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东华校友还有很多。建校70年来,东华大学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了26万余名高素质人才,广大校友在各行各业艰苦奋斗、发光发热,将人生华章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我们要以黄奶奶等老一辈东华人为榜样,胸怀‘国之大者’,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做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对话过后,东华大学研一学生郭雨晴这样表示。

 == 20余场深度对话 == 

大咖们建言献策

除了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与青年学子面对面,校庆期间,东华大学共举办20余场论坛、讲座、报告,为学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成为青年学子们与重量级“大咖”们深度对话的舞台。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我们仍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亟需行业特色大学来解决。”“特色高水平大学与制造强国发展论坛”上,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辛忠表示,高校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中要充分发挥基础作用,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制造强国建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单忠德则认为,人是创新发展的主体和灵魂,“特色高水平大学要为建设制造强国培养输送一批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流人才’,尤其是智能制造人才;要构建‘创新团队+研究院+实验室+创新平台’一体化有组织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高素质人才队伍赋能制造强国建设。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东华大学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强纺织、材料、设计等优势学科的建设,不断提升学校的科学研究水平,为建设制造强国贡献东华智慧。“蛟龙”潜海、“天宫”飞天、“北斗”指路、“嫦娥”探月、“天舟”开启太空送货……大批东华参与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生物医用纺织、航天航空、国防军事、环境保护等领域。1985年以来,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等近50项,近年来产学研合作项目达5000余项……这些成绩背后,都离不开学科建设的牢固“塔基”。

面向“十四五”,东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在论坛发言中谈到,学校将坚持“四个面向”,积极融入纺织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聚焦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产业领域和前沿交叉学科领域,围绕智慧纺织、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智能制造、智能可穿戴、时尚创意等主题,前瞻性布局若干学科交叉方向和领域,“在服务中求提升,在提升中强服务”,向“星辰大海”发起新一轮冲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