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影视作品成鲜活育人载体!上海中小学探索影视教育融入常规教学新途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觉醒年代》《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红船》……今年以来,一大批优秀红色影视作品频频“火出圈”,并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引发了“边追剧边学党史”的热潮。“优秀影片已成为鲜活的育人载体。”10月26日上午举行的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影视教育主题论坛”上,影视、教育等方面的专家和中小学影视教育工作者共话影视教育新发展。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上海不少中小学已在积极探索影视教育融入常规教学的新途径、新方式,以影视的手段突破文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让电影遇上学科
探索影视教育融入常规教学新途径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中编排了不少蕴含爱国主义情怀的课文,如《示儿》《己亥杂诗》等爱国主义古诗词,《地道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爱国主义文章。然而,这些课文的写作时代与背景都与如今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学生难以从文字表面直接读懂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也很难将文字中寄托的爱国主义情怀厚植于学生心底。在浦东新区周浦第二小学,老师们就借助了爱国主义题材影视作品,来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爱国情感的体验。
比如,在学习《地道战》这一课时,课本中的插图只有一幅人民准备在地道里斗争的图画,不能清晰展现地道战的独特作用,学生仅凭想象也很难深入感受冀中人民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于是,老师就将电影《地道战》人民挖地道和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两个片段“搬”到了课堂上。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学生们全神贯注观看电影,课文中抽象的“孑口”“迷惑洞”等内容都具体形象地展现在了他们面前。而通过学课文、观影片“双管齐下”,学生们不但对《地道战》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感受到了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斗争的精神。
“优秀影片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显著特点,蕴含丰富的思想、艺术和文化价值。”周浦第二小学教师谢晓敏认为,利用优秀影片开展小学生影视教育,是加强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需要,也是丰富小学育人手段的重要举措。
周浦第二小学的探索并不是个例,作为全国影视教育实验区之一,浦东新区在影视教育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浦东新区教育局德育处副处长汤韬透露,浦东新区积极探索影视教育融入常规教学的新途径、新方式:语文、历史、思政课等文化学科“跨界”遇上爱国主义影片,发挥“电影+”的神奇功效,让教学更加丰富、活跃;美术课遇上水墨动画片,融合传统文化教育和“寻美”“审美”“育美”的艺术教育内涵。同时,发挥现代视听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新媒体等在影视课程资源中的作用,借助多媒体、APP软件的运用实现电影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提升学生影视活动的创新实践能力。
“影”领学生成长
研制爱国主义专题红色影片推荐目录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上海积极推动将影视教育与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弘扬结合起来,与“‘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要求结合起来,与提升学生课后服务质量结合起来,让优秀影片发挥综合育人作用。
记者从市教委了解到,上海专门研制爱国主义专题红色影片推荐目录,引导教师合理选片、组织观影,进而开展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的“四史”宣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相关育人活动。如:奉贤区依托红色教育资源不断创新影视教育新路径、新载体,推出了“暑期红色电影月”系列活动,运用线上平台集中播放爱国主义经典影片,各校组织学生观影后,通过开展“微言”“微演”“微绘”等网络互动活动,直观了解党的奋斗历程和建设成果。
此外,近年来,上海不断完善影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在思政、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教学中融入红色电影育人。依托浦东新区全国影视教育试验区,充分挖掘用好普陀等区域和相关高校的优势资源,各校把影视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美育等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使观看优秀影片成为每名中小学生的必修内容。据悉,上海不断提升影视教育新时代新内涵新意义,目前已经发展到逐步由“观赏中受教育”向“实践中受教育”的方式转变。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东斌表示,加强影视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下一步加强影视教育工作,一要聚焦主题主线,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二要借助“双减”落地,推动影视教育深入开展;三要生产精品电影,发挥优秀影片的育人作用;四要懂得运用资源,强化影视教育条件保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