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杨一村,我回来了”
2021-10-3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文  施剑平/图、视频

“这一次改造,不光保留我们曹杨一村红色屋顶、红五星式门头、山墙的回纹镂空这些老标记,还让小区的绿化更多了,路宽了,密密麻麻的架空线也都不见了。连停车位也变多了,孩子们回家停车也方便了。”经过近两年时间的成套改造,曹杨一村居民曾强对小区的改造成果很满意,他说,房子住着舒服了,小区环境也好了,“重要的是,曹杨一村的光荣和特色也保留了,我们这些老曹杨人心里感觉踏实。”

2019年12月,曹杨一村成套改造项目启动,在普陀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市规划部门的支持下,目前项目基本完成,已经进入到回搬阶段。10月29日,在曹杨新村70岁生日这一天,曹杨一村的回搬居民们手捧新房钥匙和鲜花回到了小区,看着耳目一新的居住环境纷纷笑开了花。

 劳模新村  满载荣誉,旧房改造再焕新生 

70年前,这里也曾上演过类似的一幕:1952年6月30日,陆阿狗、杨富珍、裔式娟等劳动模范和大批先进工作者、工人,手捧鲜花,怀揣着市政府颁发的居住证,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搬进了新居。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工人新村的首批住户,这1002户人家来自217个纺织厂和五金厂,分布在普陀、闸北、长宁三个区。每个工厂只能分到四五户入住。这种分配方式的背后是示范的力量。

92岁的裔式娟至今还记得,那一天,22岁的她带着一个装了两件旧衣服的破旧手提箱,乘着卡车,来到了这片新落成的楼房。随风飘扬的横幅上写着:“欢迎先进生产者入住曹杨新村。”在住房条件普遍极差、滚地龙遍布的1950年代初,曹杨新村无疑极具吸引力。尽管屋子只有13平方米,三个家庭共享厨房和厕所,但裔式娟还是感到,自己过上了梦想中的生活——这里的房内铺着木地板,有煤气可用,出门绿树成荫,流水潺潺,不远处就是大学。“改造好后我还愿意住回去。”裔式娟说,她希望曹杨新村把劳模新村的荣誉一直保持下去。

70年来,曹杨新村已经成为一个承载着无数记忆和光荣的名字。这里是人民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地,“邻里单位”规划理论在这里首次落地,全市第一家工人新村商业网点、室内菜场、学校、卫生所,全国社区商业示范街兰溪路,全市首个高线公园百禧公园等相继落成……不过,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其居住环境、质量和功能渐渐跟不上群众的需求。房龄老旧、结构不稳、设备老化、人口老龄化严重、违建较多等现实状况,且建筑加过层数,部分建筑材料已有老化趋势,也给曹杨一村带来了不少的安全隐患。

2018年起,普陀区委、区政府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将旧住房成套改造定位为重点工作,提出了“打造美丽普陀,不能留下死角,增进民生福祉,住房改善为先”的目标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总体要求。在此背景下,曹杨一村旧住房成套改造的项目应运而生。

如今,改造一新的曹杨一村除了在风貌上大有改善,小区智能化设施的增加也成为了此次更新的特色。记者在小区中心广场内看到,这里打造了可智能控制的户外客厅休闲空间,美观耐用且功能性极强,居民们可在其内运动健身、休息小聚。还有首次在住宅区使用的5G人工智能灯杆,可以同时实现智慧照明、环境监测、LED户外广告屏、IP广播、视频监控、报警求助、无人机无线充电,使小区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安全。

 回搬居民  住进曹杨一村,是睡着都会笑醒的事 

据了解,这次成套改造项目保留了曹杨一村“邻里单元”、扇形行列式分布的规则特色以及空间肌理,保证建筑总平面布局及轮廓形制不变。同时,重新规划室内公共空间的布局,采用一户一方案的方式,重新布局楼梯通道,并对公共厨房、卫生间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整,改造后每户将实现套内厨卫独用,户均增量使用面积约8平方米。

记者来到了曹杨一村一工区居民朱惠敏的“新家”,据朱惠敏介绍,改造前他购买下了隔壁搬迁的一套房,两套房一间22个平方,一间14个平方,通过改造,将两套合并为一套,原先共用的厨房空间也移到了套内,一共增加了16个平方,现有面积共52个平方,居住空间大大提升。

朱惠敏告诉记者,改造工程非常人性化,套内的部分是根据每户不同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改建的,“我们家是将两户并为一户,门开在哪里、哪里需要打通等这些要求都可以与改建方进行沟通”。从1998年入住以来,62岁的朱惠敏在曹杨一村安居乐业了23年,今天看到这个改造后的“新家”让他脸上抑制不住笑意:“我很满意,这也印证了那句话: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能住进当年的曹杨一村,是一家人睡觉都会笑醒的事情。”居民李金海说,他从小就在曹杨新村长大,对这里的每一条道路都非常熟悉,现在曹杨新村70岁了,人和房都老了,社区环境有待更新,大家都期盼着改造老旧房屋,因为大家都不愿离开曹杨,“不少包括我在内的居民都居住近半个世纪了,我们都是看着门前的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我们还在这里有了自己的子女”。

除了居住时间长对社区感情深厚之外,这里的邻里和睦也是李金海不愿离开曹杨的原因。他说,特别是自己现在年纪大了,闲的时候有人陪着聊天,忙的时候有人帮忙,即便以前居住硬件方面不好,但和周边邻居的情感可是相当好的。“比方讲,我在家烧了一点馄饨,包了点包子,我都会分给周边邻居的,当然,邻居们也会时常给我家送东西。”在李金海看来,邻居们都是互帮互助的。

 社区工作者  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一代传一代 

如此和谐的社区氛围,离不开社区工作者们的努力和付出。在曹杨新村“七十大寿”当天,“花甲天使”潘金华和往常一样,正在居委会的社区故事馆里为前来参观的人们介绍曹杨新村的前世今生。

从1956年出生在曹杨一村,今年65岁的潘金华从未离开过这里,她的母亲是劳动模范,也是在1952年敲锣打鼓地住了进来,如今四世同堂都在曹杨生活。在退休之前,潘金华就是曹杨社区的居委干部,现在她的女儿也在曹杨街道一居委会担任党务工作者,两代人都热心社区工作。即便现在退休了,潘金华也在发挥自己的余热,她如今的身份是社区“花甲天使”志愿者,与社区里高龄老人结对,定期上门送上关怀和温暖。

女儿徐露说,自己会成为社区工作者,一方面源自从小到大的红色氛围,另一方面就是受妈妈的言传身教。母女俩都对曹杨新村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作为社区工作者都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参与到新家园的建设中。

对曹杨一村居民区书记施云霞来说,潘金华也像自己的妈妈一样亲。2014年参与社区工作以来,施云霞从对社区工作一无所知的愣头青到如今能独当一面的中流砥柱,她说,像潘金华这样的老一辈社区工作者给了她很大的帮助和扶持。

同为劳模后代,施云霞也是“土生土长”的曹杨人,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她希望的是,能继续传承祖辈的劳模精神。作为旧改项目的全程参与者,施云霞说,这两年,只要自己睁着眼睛,手机就不会离身。在和记者交谈的十来分钟时间里,她的手机来电也是络绎不绝。

据施云霞介绍,曹杨新村街道在“三旧”换“三新”党建引领下,通过健全优化成套改造“临时党委+临时党支部”的二级组织设置,将工作触角延伸到成套改造的最前线,零距离了解群众心声,根据群众要求协调设计方制定不同图纸,可以说1500多户房屋改造,就有1500多张图纸。他们采用“挂图作战+下沉工作组”双轮驱动,分块包干、落实责任,让每一个党员都走在成套改造第一线,通过走访、座谈会、感情牌等多种方法,了解每一户居民的顾虑和难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签约提速,推进项目进程,“我们始终相信,只有我们用心,群众才能放心,就这样我们一步步获得了群众信任,也在这个过程中,拉近了和群众的距离,让干部也在一线经受了淬炼和成长”。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施云霞说,做好群众工作没有万能“金钥匙”,只有把居民群众的事放在心上,他们心中的那杆秤也自然会公平称出你“几斤几两”。曹杨一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助理钟鑫鹏记得,有一次为了给一户居民调解旧改矛盾纠纷,施云霞光金山就跑了十来回。这两年来,施云霞天天都在为别人家的改造问题奔前忙后,然而,每当家人问及自家的改造进展,施云霞却一问三不知。

很多人问施云霞,她的工作秘诀是什么,怎么在 8 小时工作时间里干出 24 小时的热情?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当她年迈的父亲身患重病,近年来多次住院时,作为女儿却无法陪伴在身边;当家里读初三的女儿正是提高成绩的关键时候,她却连陪女儿一起吃顿饭都很难保证……可以说,施云霞几乎把全部的精力和热爱都献给了曹杨一村,“我身体不太好,每次遇到居民总是热情地关心我健康的时候,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其实,像施云霞一样奋斗在社区一线的青年榜样还有很多很多。回看曹杨新村的风雨70年,环境变好了,生活更加舒适了,居民的归属感也更强烈了,社区的不断更新迭代,离不开曹杨人的默默耕耘。而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也将在这里一代代相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