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科学家论坛|“开放科学”成为高频词,北大校长和诺奖得主这样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 吴恺/图
如何共创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如何促进“开放科学”可持续发展?在第四届顶尖科学家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龚旗煌以及诺贝尔奖得主等世界顶尖科学家齐聚在临港新片区滴水湖畔,公议“开放科学”议题,围绕开放科学对于青年科学研究者以及如何可持续发展各抒己见,智慧碰撞。“应对未来挑战,我们需要一个充满活力的科学共同体,开放科学有助于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龚旗煌校长总结道。
// 开放科学逐渐成为科学家的共识 //
“开放科学应该成为科学家的共识。”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龚旗煌在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大学校长论坛上表示,当前人类面临着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共同难题,其规模和复杂性已经远远超越了单个科学、机构乃至国家的范畴,需要全世界科学家合作才能应对。
“开放科学需要相关部门比如研究机构的激励,来促进开放科学的发展。首先,会遇到很多现实挑战,比如需要大量的数据库。此外,需要大量的实践,将开放科学从理论转为实践。”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校长休·布兰迪表示,数字时代使开放科学造就的全新科研生态加速来临。数字网络工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术研究的信息传播模式,很大可能消除先前阻碍学术信息流动的障碍,连接以前被边缘化的群体和新技术代理人,并在其之间形成全新的互动与社群。“过去,布里斯托大学80%的学科建设依赖出版发行物,使用电子数据库后,科学家将节省大量重复劳动时间。”
“我对使用资源库的科学家只有一个要求,如果发现新的染色体致病基因,希望可以分享给我们。”1990年盖尔徳纳国际奖得主徐立之分享了一个创新生态自发形成的故事。徐立之长期致力于遗传学研究,基于“开放科学”的理念,他与三位科学家共同创立了加拿大全国性疾病基因研究网络,并成立酵母人工染色体核心资源库。资源库向全球开放,也欢迎全球的科研工作者分享自己的成果与数据。中科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表示,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课题,最容易形成开放科学的共识。
// 从小开拓科学少年对科学的眼界 //
“开放科学可以共享科学成果,也可以从小开拓科学少年对于科学的眼界。”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塞尔日·阿罗什认为,要培养未来的顶尖科学家,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开拓他们对科学的眼界,培养他们的职业生涯。可以对一个年幼的孩子解释,让月球围绕地球旋转的作用力,和让苹果落到地面的作用力是同一种力;向他们展示观察与构建解释性模型之间的联系,让他们感受到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阿罗什是“太空竞赛”一代。“我对探月着迷不已。我可以计算基本参数,例如第一宇宙速度,这种魅力带我进入了物理学的世界。”阿罗什说。
在当今社会,生物科学技术和医学上有任何的新突破、新发现,都会影响着人类与社会发展的步伐,这些成果可以激发科学少年们对于科学的好奇心。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胡贝尔教授从事结构生物学研究工作60多年,几乎包揽了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各种大奖,他以自己的科研经历向人们介绍了科学技术带来的变革。“以超分辨率技术如显微镜、核磁共振显像、x射线晶体衍射为例,这些新技术改变了我们看待生物学的方式,尤其在医学诊断领域,这些成果对于科学少年来说是充满吸引的。此外,在生物结晶领域和膜蛋白,20世纪60年代早期增长非常缓慢,20多年后呈指数级增长。这都要归功于技术的进步和科学家间的交流互通。”
// 开放科学需要进一步完善科研生态体系 //
如何进一步完善开放科学的完善生态体系,保障科研的可持续研究?“科研机构和相关部门应该牵头设计精密的科研生态体系。”围绕开放科学落地后如何完善以及可能发生的现实情况,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生物化学家切哈诺沃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回忆道,曾经自己专注于论文发表,疏忽了开放科学后的技术转化,因此不少其他药物公司通过论文等途径直接研发药物。
切哈诺沃建议,科研机构可以参照世界上现有的成熟科研生态体系,以激发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保障他们的权益。每当有可能出现重大成果的科研发现,科研人员首先申请专利保护知识产权,然后申请孵化资金。“大学会对专利进行审查,如果他们决定投资,会提供50万或者100万美元的资金,给你一、两年的时间去论证你的概念,我们将这种方式称为自我投资。”切哈诺沃介绍道。同时,科研人员也可以去向政府求助,有专门委员会对提案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的项目会得到政府支持。政府投资的形式非常多样化,可能是股权或债权,还会购买专利权。当然,科学家也可以寻找风险投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 吴恺/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