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物|上图90后古籍修复师“拯救”饱经沧桑的善本碑帖
2021-11-02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90后古籍修复师张舒是上海图书馆古籍文献修复领域的第四代传人,在工作迄今的6年中,她最得意的是修复了损毁严重的善本《礼记日钞》。而作为青年一代修复师,她最大的心愿是向同龄人普及古籍碑帖修复的知识,传播那份在这个时代已经变得十分难能可贵的专注。

 ◆ 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古籍修复 ◆ 

最近张舒和同事们跟着他们的导师、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保护部主任张品芳出现在“古韵今辉,乐创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项目”系列公益活动现场。这个由上海图书馆、苏州图书馆和万代南梦宫共同主办的活动,通过在沪苏两地由修复师给读者讲解“古籍修复”和“碑刻传拓及拓片装裱”两项非遗技艺,使读者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也就在这些活动上,青年报记者认识了张舒。生于1990年的张舒,有一份修复师所特有的、一般青年人所不具备的沉稳。张舒老家在河南,6年前从复旦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上图历史文献保护部,因天资聪颖、敏而好学,拜在了主任张品芳门下,成为上图古籍修复第四代传人。

记者知道,中国的古籍修复有北派和南派之分。张品芳的师父赵嘉福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碑刻传拓、碑帖及古籍修复专家。而赵嘉福的师父黄怀觉是文献修复“南派”的一代宗师。后来赵嘉福也向“北派”宗师张士达学习过两年,因此可以说,上海图书馆的古籍修复是南北兼容。而生于北方、工作于南方的张舒在技艺上本身就是南北并蓄的。

张舒告诉记者,她做古籍修复颇为偶然。当时她曾在上海某报章实习,参与了一个“古籍修复师”的专栏报道工作,修复名家潘美娣的采访录音便是她整理的。也就在实习的过程中,张舒对古籍修复从了解到喜爱,进而决定以此为职业,接好古籍修复技艺传承的班。

但事实上,真做了修复师,其对一个人心力的考验是难以想象的。作为中国馆藏最为丰富的公立图书馆之一,上图所藏的古籍善本碑帖浩如烟海,其中相当一部分因为年代久远,破损严重,急需拯救。在张舒至今6年的工作中,她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对善本《礼记日钞》的修复。

有几百年历史的《礼记日钞》不仅经历过岁月的侵蚀,而且还曾遭遇过鼠害,书页被老鼠啃食得残缺不全。当张舒初见《礼记日钞》,全书鼠啮面积巨大,完全是残破不堪,不忍直视。对于这样奄奄一息的善本,修复起来不可能用一般方法。张舒说,最大的难度是修复平整度的处理,她实验了很多种方法,最后决定采用分批压平法,最后修复的效果还不错。她也因此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的修复竞赛中获得二等奖。

 ◆ 在追求极致中,提升自己的手艺 ◆ 

现在是一个纷繁的世界,青年人每时每刻都在经受着各种诱惑,其实张舒也是一样。但对于修复师来说,最应该避免的就是内心的波动,每天与碎纸片打交道,必须保持沉稳。张舒说,她倒并不觉得自己的工作枯燥,反而觉得很有意思,因为觉得有意思,才能够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而这一切都来自师父张品芳的言传身教。张舒说,张老师对待修复三十年如一日,认真细致,孜孜以求。她自己实在没有分心的理由。

在张品芳的领导之下,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保护部汇集了一群青年古籍修复师。生于1995年的王欣是部门里最年轻的修复师。有意思的是,王欣虽然5岁习画,但她大学本科学的却是财务专业。只是对艺术心心念念,后来重回老本行,最终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

王欣告诉记者,对她而言,高收入并不是择业的重点,她理想的工作首先得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而古籍修复就是这样的一份工作。跟着张品芳学习的王欣,同样是上图古籍修复的第四代传人。和张舒一样,她因为热爱自己的工作,而并不觉得有任何枯燥。“我认为主要还是心态问题,只要心态沉静,就不存在环境的反差,能够沉心于修复工作。”

在跟随张老师学习的至今两年中,王欣说她除了修复技艺的提升,学到的最重要的是张老师追求极致的工作态度。修复古籍时书拆开前是什么样子,修复完成后就要恢复成什么样子,书页长一丝短一丝都不算修好,即便外行人看不出,内行人也要追求细节的完美。“这也是在未来几十年工作中,最需要我磨炼的地方,在不断地追求极致中,一点点提升自己的手艺。”同时她也希望通过参与像“古韵今辉,乐创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项目”这样的系列公益活动,让更多同龄人能够了解古籍修复,进而对古籍善本产生兴趣,了解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

 == 对话90后古籍修复师张舒 == 

记者:你怎么走上古籍修复道路? 

张舒:机缘巧合,张老师选择了我吧。还有很巧的一个就是我之前在《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实习,参与选题做了一个“古籍修复师”的专栏,潘美娣老师的录音是我整理的,因为当时毕业繁忙没有跟采访,也不了解具体情况,没想到后面自己会加入这个团队。

记者:工作6年的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解决的?

张舒:修复善本《礼记日钞》,因为鼠啮面积大,修复平整度很难处理,后面采用了分批压平的方法,效果还可以。

记者:你觉得工作枯燥吗?面对喧嚣的社会大环境和修复工作所需要的沉稳、耐力、细心和精湛的反差,您是如何解决的?

张舒: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专注自己的工作就好。

记者:最得意的成果是什么?

张舒:修复了善本《礼记日钞》,破损程度比较严重,难度高,后面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的修复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记者:作为第四代传人,在与张品芳老师学习的过程中,你最大的体会和收获是什么?

张舒:张老师是很认真的人,对待修复三十年如一日,无论是技艺还是做事态度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