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科学家论坛|7成女性青年科学家认为“获得认可”最重要,女性也能成为“第一人”
2021-11-0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叫她兰诺,别叫她布鲁姆太太。”11月2日上午召开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上,当主持人介绍到计算机科学家兰诺·布鲁姆时,同时在线的1995年图灵奖得主、她的丈夫曼纽尔·布鲁姆做出了这样的纠正。这个有趣的细节或许正是对这次论坛主题——“携手共进,绽放‘她力量’”最好的诠释。汇聚了多位世界顶尖女科学的“她”论坛中,更有两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第一人”用自己的经历激励在座的年轻女性。

  // 想要机会,就要去争取 //  

“我今年已经95岁了,我现在还在工作。”“她”论坛上,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叶叔华院士的这句话,让全场为她鼓起了掌。这位国内首位女性天文台长,用自己的经历鼓舞了每一位有志于从事科研的女性。

“女性有很多特质,可以让社会变得更和谐更美好。我相信女性有一天会变得比男性更强大。但我们不是打拳击,不想把人打伤,我们只是想要实现两性平等,让社会更美好幸福。”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叶叔华院士这样告诉来参加“她”论坛的大家,“想要机会,就要学会去争取。”

“在场各位中我可能是年纪最长的一位,今年已经95岁了。我是如何保持我的生活的?我一个人在上海住,每天依旧工作,早上去上海天文台的办公室,在那里我会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一些非常有趣的工作,生活也会继续下去。”叶叔华这样表示。

在她看来,无论面对的环境如何,首先要尽力展现能力、努力工作,保持家庭和睦,“可能需要你照顾好一切,但相信你是可以做到的。就像我们在此次论坛上看到的很多女性科学家一样”。

95岁高龄,她想追求的依然是“尽我所能帮助到大家”,她和很多科学家一起,在寻找宇宙中的那些新能源。“就快要摸索到未来世界的大门了。”说到科研,老人的眼睛依然充满光彩。“我们的天空有这么多神奇的事情,星星为何会日日夜夜一直在闪耀?因为恒星的内部有原子反应不断持续,它们有很多的能量交换。很多年前我们就开始在探索,在经过一些挫折和失败后,如今又重新进行了下去。一旦成功,就有可能让天空中星星持续闪耀的能量为我们所用。”

“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 叶叔华温柔地说道:“你们都很年轻,相信大家一定能看到这个奇迹的发生。”而对于女性科学家,她的祝福则更有力量:“我们天文协会的最高负责人就是女性。在很多领域,女性都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我们只要尽力去做就可以了。”

  // 一旦工作,随时准备启航 //  

在叶叔华院士之前,还有一位获得掌声的“第一人”——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韩喜球。这位娃娃脸的短发女性,不仅在男人几乎“执掌”的深海大洋科考领域征战,还获得了完全不输于男性的傲人战绩。

2005年她参与组织实施首次大洋环球科考航次。2007年她担任了大洋一号第19航次第二航段首席科学家助理再访西南印度洋脊热液异常区,成功发现了海底“黑烟囱”,实现了中国人在该领域零的突破,填补了国际空白。第三航段韩喜球担任首席科学家,成为大洋一号首位女首席科学家,也是我国整个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

“我主要从事深海矿产资源的调查和研究,所以到深海大洋去科考去探矿只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伴随蛟龙号深潜,与波塞冬对峙,进入到深海海底去“挖矿”,在别人眼中很“了不得”的经历,这位国家“探宝队”女首席却觉得很平常。

她记得袁隆平先生曾经说过,书本知识很好,电脑技术也很好,但是书本和电脑里面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能长出水稻,所以肯定要到田里去。“我的工作也是一样,实践性非常强,只有到深海大洋,把海底的矿找出来,才是作为一个探矿者的终极目标。”

从韩喜球的第一次出海算起,到现在她已经出过19次海。“短则一个月,长则三个月,出海的经历当然很艰苦,但这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我自己的选择,所以任何困难都必须要克服。”她说。

韩喜球笑说自己的名字或许就喻示了她会走上这条探索地球之路。在陆上时,她也喜欢探险。而深海探矿是一场时间与智慧的双重较量,首席科学家更是责任重大,她有自己纾解压力的方式。“我很喜欢自己的工作,有的人觉得出海枯燥,但我总感叹海上时光太匆匆。”在海上漂泊的日子,她可以数星星,写些小诗,是独属于女性的浪漫。而一旦开始工作,她随时准备启航。

远航、挖矿、探险、科考,韩喜球证明了,在任何领域女性一样能做到拔尖。“我期待能有更多女性科技工作者能脱颖而出。”她说。

  // 最好的回答是用事实说话 //  

1927年的物理学大会,科学家合影中,只有居里夫人一位女性。“无论是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女性都寥寥无几。”2020年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得主伊莱恩·富克斯表示,直到现在,女性在很多观点的发表上仍然没有被认真对待。曾获2010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富克斯曾经是芝加哥大学生物化学系唯一的女生,读博时,她的博导不相信女性也能从事科学事业。

95岁高龄,漫长的科研生涯,叶叔华这位受人尊敬的知名女性天文学家不得不承认:职业女性,作为一个科学家或是工程师都是很不容易的。

据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曹晓风院士介绍,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今年联合社科院、高校和企业等机构,从多个角度对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现状进行了专题研究,梳理出的一些问题也值得关注。

如女性科技工作者队伍上整体上比较年轻,更多的女性从事的是初级科研的位置;女性科技工作者高学历的比例也比较低;在工作当中的职位也较低。在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当中,女性比例非常低,分别只有6%和5%。同时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国际影响力、在国际组织任职的比例相对非常低。

此次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发布的2021WLF青年科学家成长调研报告也显示,不同性别的科学家在成就的认定上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主要差别即在“科学新发现”和“获得认可”两项上,几乎呈现相反的情况。超半数男性科学家认为“科学新发现”是自己当前获得的最大成就,只有18%的女性科学家持同样观点,而70%的女性科学家认为,“获得认可”是自己最被认可的工作成就,32%左右的男性也这样认为。

何以在“获得认可”项上产生如此大的性别差异?深层次的分解剖析显示,相比男性科学家,女性科学家普遍更希望获得研究资源和获得独立研究的机会。这也是他们认为被“获得认可”的具体体现形式。可以发现,现实科研环境对男性科学家更友好,资源也明显倾向男性。报告指出:“如何在漫漫科研路上呵护女性科学家的成长,该数据可能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和叶叔华院士用“尽力去做”一样,参会的科学家们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富克斯回忆起她在芝加哥大学时,曾经收到过前辈女基因学家珍妮特·罗利(Janet ROWLEY)特意手写的字条,写着“祝贺你获得了大奖的奖学金”。“这是件小事,但却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富克斯说,“我开始意识到,对于女性能否像男性那样取得科研成就这种问题,最好的回答就是用事实说话。”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