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们都被逼疯了!中国首部科幻歌剧首演未来感十足
2021-11-04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人工智能的潘多拉盒子,早就已经打开了,也不是我们能够控制得了的,就我个人而言,我热爱以前没有电脑、可以写信、没有人脸识别的社会,但我又热爱看科幻片。”和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聊起即将指挥的科幻歌剧《七日》时,上海交响乐团驻团指挥张洁敏相当纠结。

由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交响乐团、中央音乐学院创作中心联合委约、著名作曲家郝维亚的这部新作,11月4日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首演,为之量身定制的舞台上,星空、沙丘、金字塔和诺亚方舟,让人感受到了神奇的气息,也让“纠结”的张洁敏乐在其中。

//  探讨未来并不悲观  //

这部歌剧由男中音周正中、女中音董芳、女高音李晶晶联袂演出,指挥张洁敏执棒上海交响乐团十几位演奏员,别具一格地在观众席中演绎,形式上非常“沉浸式”,但郝维亚其实想探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该剧讲述了未来的某个时刻,艺术家司徒睿陷入创作的僵局,同时面临身体死亡。女科学家郦尧为了拯救司徒睿,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更新”了他。恋人楚荞无法面对眼前的“复合人”,怀疑崭新的司徒睿是否还记得、还懂得他们之间的爱情……《七日》试图讲述的,是未来当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科技全面超越人类,甚至替代人类时,人类的价值和生命意义还是否存在。

郝维亚坦承,他个人是反高科技的,“科技貌似很有用,很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很方便的庞然大物,然而,对于我们的生活侵入太深了——从离不开的手机到电脑,从吃饭到穿衣,甚至人与人的交流,乃至两性关系……所以我的反对其实是担心人类被物化而已。”

张洁敏跟他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不享受现在的信息爆炸和科技发展,我宁愿活在以前。我以前很多跟朋友的信,我现在都留着,那才是我喜欢的一个年代。我喜欢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邻居情,可以打招呼,一起吃饭,到门口去零拷一瓶酱油。”她说,“对于人工智能下的艺术和爱情,我不知道该怎么展望,该怎样就怎样吧。我喜欢科幻片,但不代表我想活在那个时代。”

不过,歌剧并不悲观。郝维亚说,《七日》的可贵之处在于关注未来,“在剧中我们探讨了人的局限和困局。但是我们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就像我们对待今天的生活,饱含热泪,却依然嘴角上翘。”

//  创新歌剧表达形式  //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教授,郝维亚深耕歌剧创作,致力于中文歌剧音乐语汇的探索与实践。他说:“这是一部探讨未来的歌剧,没有现成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可以借鉴,更多的是我们的想象。从主题到人物关系,从主角身份到演员人设设定,从音乐结构到舞台呈现,都是创作者基于自身的日常储备,抱着对于未来的向往或者担忧,还有对歌剧艺术规律的尊重,一起琢磨出来的。”

在这部剧中,观众可以看到很多的创新。作为一部实验性的新歌剧,《七日》充满了科幻的色彩。全剧不以传统歌剧的幕为单元划分,而是按照七日,分为七场,每一日的影像风格和舞台呈现都不一样。

导演杨竞泽在台上搭起了一个“末世之景”:白色的沙丘铺满舞台;沙丘上立着一方金字塔,金字塔有倒影,构建了多维的空间表达,也象征着人类对生命永恒的渴望;沙丘上躺着一个巨大的琴盒,俨然是诺亚方舟;舞台背景处是一块16米*6米的巨大投影,变幻莫测,象征着人类对宇宙探索的过程,也有对人内在的情和欲的表达……

“破题是最难的。上交音乐厅设计得非常完美,你很难打破它原有的设计,要做一个新的空间给大家看,太难了!”他介绍说,最初的歌剧的设计都是按照歌剧厅来打造,造型、舞美已经有了成型的、明确的观念,“但是音乐厅的表达,空间完全不一样了,它是完全开放式的,不是镜框式的舞台,没有顶,没有侧幕条。要保证声音最完美的传递,制景的所有材质是有要求的。在这些技术难点上,我们做了很艰辛的探索工作,几易其稿。”

把乐队安排在观众中,也是破具实验性,“乐队是在下面,十五六个人的小编制。我们还是希望观众能够近距离的去体验、去欣赏作品。”

受疫情影响,原本要赶来上海参与排练的郝维亚,只能在北京通过视频看排练和演出,但他并没有“手软”,张洁敏笑着说“三个歌唱家都快疯了,音高到音准,非常难唱,郝老师还在不停修改谱子”。不过,她也理解,郝维亚想打造的是中国首部科幻背景的歌剧,“创作真的是特别难的事情,他的完美主义大家也都能接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