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周报》为什么是革命出版物?文物进校园讲述“隐秘而伟大”的革命故事
2021-11-1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为什么中共一大纪念馆会收藏《摩登周报》《佛学研究》这样的书?它们看起来与红色纪念馆似乎并不搭调,但翻阅里面的内容,你会恍然大悟,它其实是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红旗周报》,而《摩登周报》《佛学研究》等都曾是它的伪装封面。

11月11日下午,一本1933年出版的以《摩登周报》为伪装封面的馆藏文物走出了中共一大纪念馆的文物库房,在一大礼兵队的护送下,来到了卢湾一中心小学,静静讲述“隐秘而伟大”的红色故事。

 革命文物《红旗周报》送入学生课堂 

由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市文明办、市文物局指导,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联办主办的“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百件革命文物进课堂活动自10月25日启动以来,反响热烈。今天,中共一大纪念馆带着馆藏珍贵革命文物《红旗周报》来到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这也是第二件文物送入学生课堂。

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毗邻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中共一大会址,“时代楷模”吴蓉瑾校长早在2006年就依托本地红色资源,发起成立专门志愿服务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全国第一个小学生讲解员社团——“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第一个吹响传播弘扬红色文化的“红喇叭”。

如今,中共一大纪念馆的珍贵革命文物走进这座小学,学生们第一次在课堂上这么近距离地观摩革命文物,通过聆听红色故事,感受共产党人在特殊时代条件下的革命与斗争智慧,从小在心中树立红色理想,坚定爱党爱国信念,播种红色初心,传承红色基因。

 革命出版物曾披上各种“马甲” 

在这节特别的主题班会课上,以《摩登周报》作为伪装封面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周报》第五十五、五十六期合刊,直观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黄浦区卢湾一中学小学校长吴蓉瑾担任主讲,与中共一大纪念馆工作人员一同讲述《红旗周报》背后隐秘而伟大的故事。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毛泽东主席的这句诗概括了1927年危急的社会形势。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席卷中国大地;另一方面,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自以为羽翼丰满的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发动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不得不转入地下。《红旗周报》是党的第4份中央机关报,它的前身是《红旗》《红旗日报》。这些报纸从多方面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但在当时的“白色恐怖”环境下,这些报纸难以正常出版。

1931年,《红旗周报》开始在上海秘密发行,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共产党人想出了安全的办法:他们缩小纸张的大小,将报纸装订成书的形式,并给刊物披上各种各样的“马甲”用以伪装。

《红旗周报》第五十五、五十六期合刊,出版于1933年1月31日,就是以“《摩登周报》第五十六期”作为伪装封面。乍看起来,这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时尚杂志,若不翻开查阅,根本瞧不出其中暗藏玄机。这份合刊实则共刊登12篇文章,内容包括党中央临时政府的政策、宣言;苏联和各国共产党的报道;日本的野蛮侵略及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红军四次反围剿作战经过等,发动和领导群众开展反对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斗争。

 彰显革命者在斗争中的智慧和勇气 

据介绍,截至1934年停刊,《红旗周报》先后使用过《实业周报》《时代周报》《摩登周报》《佛学研究》《平民》等16种假封面,成功实现了“瞒天过海”。

可以说,书刊文献的伪装封面是特殊年代的产物,它们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艰险复杂,也见证了革命者在斗争中的智慧和勇气,是一种宣传革命思想的有效手段,更为后世保留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四(8)班学生乔悦浩上完班会深受感动。“我觉得中国共产党特别伟大,聪明智慧又充满勇气,他们想出了很多种方法来伪装自己的机密,不让敌人发现,并有效传递出革命信息,播撒革命火种。”

乔悦浩说,自己如今特别能感受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要珍惜先辈们用心鲜血染红的旗帜,也更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希望,未来也能加入“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为传播弘扬红色文化做出自己的一些力量。中共一大纪念馆宣传教育部宣教专员宋盼盼告诉记者,为了上好这一课,这份课件她前前后后修改了大概10版,一直在琢磨如何去贴合小学生的理解,这也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她相信,有了这次的“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活动契机,未来也会把博物馆的教育工作做得更加具有针对性。

作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优秀校友,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也参加今天的特殊一课。沈炜表示,这不是一般意义上历史知识的记忆学习,而是在这种特定环境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感悟去学习,这种学习经历本身,就是实现对红色资源的深刻理解,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他勉励新时代的卢一学子,继续汲取党的诞生地的精神力量,结合自身成长实际学好党史,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刻苦学习,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百件革命文物进课堂活动首批已公布50件文物,向上海市幼儿园、中小学、高校开放,全市各学校可通过中共一大纪念馆官方网站、微信公号“文物进校”或微信小程序“文物进校园”入口下载报名表和文物清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