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联手给学校附近的小村庄上色,成品太美了!
2021-11-1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在拿起画笔,爬上梯子前,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的大二学生牛佳静和她的同学、老师们不晓得,自己能给距离校区10分钟车程开外的小村庄——奉贤区奉城镇南宋村带去什么。

在妙笔彩绘下,原来单调的农舍村居的外墙出现了一幅幅诗情画意的图案,让人感到了浓浓的乡村闲趣。而在和村民的互动中,28名青年党员师生也体验到了久违的乡情。

没想到,最近,师生们的杰作《“艺心向党,绘梦前行”电子信息学子用绚烂墙绘助力乡村振兴》还与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多所985高校并列荣膺2021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的一等奖。

 师生们的墙绘获得了村民的品鉴和帮助 

“这次用绚烂墙绘助力乡村振兴的经历真的非常有意思。”作为该项目的学生总负责人,牛佳静对大家对乡村墙面的改造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水乡风貌、山水与树木,惟妙惟肖的假窗,秋日的丰收场面……记者看到,此次师生们联手创作的墙绘作品大多结合乡村本土的景色特色,富有乡趣。

此次共有23名同学和5名老师参与了这场特别的“扮靓行动”。牛佳静透露说,虽说她自己有绘画基础,学过一些素描、水粉画,但院内的其他同学大多的专业是数媒艺术设计,擅长在电脑上做设计,要将屏幕上的东西搬到墙上对许多人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太阳很刺眼,颜料干得很快。不像在纸张上,画错了还能擦,墙上画错了,就要用白色涂料滚白,重新翻新,大费周章。”牛同学介绍说,为了让巨幅绘画工程更加有效率,大家分工协作。比如她自己会担任“总导演”,其他同学则分区域上色。有人用铅笔在墙上打底,再用黑色涂料勾边。大家再在远处观察,图案是否统一协调,随后进行修改,之后再找指导老师询问画面布局是否合理,再做修改,最后再上色。“上色的过程最头疼的是会有色差。二次上色颜色是完全不同的。第一次比较鲜艳,第二次比较暗。第一次我们经验不足,按照纸张作画的做法,颜料调得很少;后来有了经验,一次性调满,效果就好了许多。”

在墙绘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有趣的故事。比如有一对结伴路过的“老闺蜜”,在路边看了大学生们作画老半天,“品鉴”了一番,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其间,还有村民看到师生们太辛苦,把自家种植的蔬果拿来送给大伙解渴。

“这段经历让我们成长挺多的。”牛同学告诉记者,在大热天户外作画,对大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仅要忍受高温,还要克服蚊虫叮咬的难处。即便条件比较艰苦,但大家依旧没有任何抱怨,更加理解了老师提到的工匠精神。

 这是一次特别的美育教育 

“我们的学校校区就在奉贤,距离村子很近。开车也就10来分钟。”该校设计与艺术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高晓昧此次也全程指导了墙绘行动。“此次我们28名师生共创作了五幅墙绘,看上去只是扮靓了村容,但其实也起到了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现在不少游客到奉贤的网红村打卡。我们也希望此举能为村庄带去新气象。”

在高书记看来,美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也涵盖在整个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乡村这样的环境本身也能育人。“青春活力的学子们踩着梯子,在白墙青瓦的皖南式建筑墙面上泼墨,是不是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对00后大学生的表现,高书记用“刮目相看”几个字来形容。她回忆说,在墙绘的过程中,虽说穿长袖长裤,喷了各种防蚊液,但压根无济于事。在此过程中,村民给了师生们很多帮助。她和学生们都不太会用深井,把桶扔进井里,桶会浮在水面上。村民们就教大家正确的打水姿势,还送来地里的西瓜、番茄。

“党史学习不能光学习,关键还要看怎么落实实践。在这次社会实践中,学生们不仅学理论,还真正做到了青年为群众办实事。”高书记说。

该校宣传部副部长陈卫炉告诉记者,该项目是由设计与艺术学院直属党支部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整体设计、系统实施,前期调研酝酿长达半年之久。校团委汇聚力量,搭建平台,有效协同,积极推进项目孵化。首批前往的28名青年党员教师、大学生团学骨干用手中的画笔、心中的真善美,用丰富多彩的绚烂墙绘装扮美丽乡村。

据了解,“知行杯”大赛,旨在推动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观察、分析研讨、解决问题、推进发展。大赛共吸引上海全市近8000支实践团队,11余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研究,足迹遍布全国34个省份,而该校是上海唯一一所获得一等奖的高职高专院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