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支团队,为实现“冰雪强国梦”助力添彩!
2021-11-14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崔子润

雪车雪橇是冬奥会速度最快的项目,被誉为“雪上F1”。该项目速度快、难度大、专业性强,是冬奥会最具观赏性的比赛项目之一。记者探访了承建这一项目的上海宝冶集团,揭秘雪车雪橇赛道背后的技术细节、制冰师们的日常工作,以及他们为保障国家队训练的辛苦付出。

  上海造出中国首条雪车雪橇赛道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项目是2022北京冬奥会核心重点工程,上海宝冶革新前沿施工技术,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引领多个国内首创。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位于位于海拔2199米的小海坨山,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西南侧,是国内首条雪车雪橇赛道,也是亚洲第3条、全球第17条雪车雪橇赛道。赛道全长1975米,最高设计时速134.4公里,垂直落差超过121米,设置16个弯道,具有世界独具特色的360°回旋弯的赛道。同时也是世界唯一一个建设在阳坡的赛道。

北京冬奥会期间,它将承担雪车、钢架雪车、雪橇三个项目的全部比赛内容。由于项目的专业性强、场地要求严苛,是冬奥会中设计难度最高、施工难度最大、施工工艺最为复杂的新建比赛场馆之一,为实现“中国速度”兑现冬奥承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实力,上海宝冶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项目团队齐心协力、忙碌奋战,全力冲刺在各项重大节点上。

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自2018年1月起,上海宝冶整合资源,调遣精兵强将,进入施工现场。3月开始进行赛道桩基人工挖孔桩正式施工,但因为项目处于山区,地下多为孤石,给人工挖孔桩施工带来了严峻考验,导致工期“一紧再紧”。时间紧迫,如何在短时间内攻克技术难题,并且满足国际单项组织严苛的验收标准,是一道棘手的难题。疫情和春节期间项目不停工,项目团队坚守冬奥一线。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项目的经理林剑锋表示:“为了2022北京冬奥会,我们设计了一套自创的雪车雪橇施工赛道技术,赛道模块一次性通过测试,获得专家们一致认可,并被称之为‘有史以来最好的赛道模块’。虽然过程都举步维艰,但项目团队每一步都稳打稳扎。”

喷射混凝土施工是赛道建设的主要工艺,而喷射手的喷射技术是决定次工艺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2020年7月中旬,为保证制冰工作计划,项目部于7月3日开始训练赛道首段制冷单元喷射修面,以平均两天一段的速度推进。施工人员在高强度、高难度施工条件下,赶工期、抢进度,攻克了配比及喷射的难题,但这只是无数次失败中的剪影。13天完成2条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橇训练赛道混凝土喷射修面,两条训练赛道腾空而出,初露真容,确保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预认证如期进行。

打破国外垄断的冬奥雪车雪橇赛道,喷射手团队总教练向茂盛说:“作为喷射手团队的总教练,我带领国内首支喷射手团队,负责2022年北京冬奥会学车学橇赛道的混凝土喷射工作,在海拔2199米的深山,建设国内首条雪车雪橇赛道,相比于恶劣的环境,技术经验一片空白才是最大的难题。经过500余天超高强度训练和不断试验,我们在上千人中选拔21人组建团队,2000多次举起60斤重的喷枪,将自主研制的混凝土填充入赛道当中,打破国外对喷射混凝土空间成型技术的垄断。这不仅是国内首条雪车雪撬赛道,更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冰雪力量。”

2021年年初,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举办了场地认证活动、相约北京系列测试赛活动、全国锦标赛,以及雪车邀请赛、中国杯等多个赛事。2021年6月30日顺利通过竣工验收;2021年7月13日顺利完成消防验收。

林剑锋是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项目建设中的“顶梁柱”。他带领团队设计了一套自创的雪车雪橇施工赛道技术,荣誉等身。但在生活中,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项目开工三年以来,林剑锋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无数个不眠之夜,他都在感叹陪娃的时间太少了。“只希望时间可以慢点、再慢点,等我有空回去陪陪他们。”

  中国制冰师打磨1975米冰道  

打磨全长1975米、每个弯道角度、倾斜度都不同的16个弯道、零下10℃的冰道,制冰是怎样的工程?

“有人说,制冰师是‘冰上的工匠’,全世界范围内最顶级的制冰师不超过20人。”李开顺正是其一。他带着队员,脚踩冰爪,攥紧冰刀,合力将全长1975米、每个弯道角度、倾斜度都不同的16个弯道、零下10℃的冰道打磨成型。他们是迎接冬奥会征程中的赶考人,用行动递交了人生的答卷。

2020年3月,赛道完成首次制冰,李开顺和其他19位制冰师组成了中国首支制冰师团队,李开顺当上了队长。在外籍教练的指导下,一遍遍洒水制冰让队员们的技术越来越成熟,为此后的冰面修复工作奠定了基础。

冬奥延庆赛区小海陀山,最低温度已经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北风吹过,脸和手冻得生疼。李开顺却忙着养护修复冰面,直到额头上冒出细细汗珠。“必须按时完工,保障运动员们的训练。”这是李开顺心中足以抵御寒风的信念。

小海陀的山风硬硬地刮在脸上,李开顺显然已经习惯了寒冬中的工作状态。每天一早,他都会在赛道上巡查,将需要修复的区域仔细记录好再安排队员作业。

带上各自的工具,大伙儿开始对赛道进行修护,冰刀落在冰面上,在来回刮动中,雪渣哗哗落地,同时也打在脸上,虽然这让本身就低温作业的队员们脸都冻得通红,但冰面却变得光滑平整。“不要小看这些工具,它们都是‘私人定制款’。”李开顺风趣中掩饰不住自豪。

冰面的光滑程度对运动员的训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冰面达到最佳训练效果,自启动制冰后,这些制冰师们在每天的养护中不停地试验,结合赛道的不同倾斜度,在反复摸索后终于焊接制作出了最合适的雪刀。

除此之外,雪铲、扫把等专业养护工具也由李开顺和队员们亲自制作。现在的赛道上,凡是这种工具修复过的表面几乎都被处理得光滑平整。带着这些“秘制宝贝”,队员们除霜、养护,遇到需要“微整”的,他们则先测量冰面厚度,后制作“冰水混合物”,用抹子进行修补。

“对于队员们来说,最难的就是洒水修复,因为水时常会溅到身上。”李开顺说。在养护过程中,需要每天分时段在赛道上洒水作业,因为白天有些区域有光照,温度不够,需要在夜班进行制冰工作,忙到深夜是常事。为了让运动员有更好的训练场地,为冬奥会提供场地保障,仅仅为了出发区和结束区的10厘米厚度,就要挥手2000次进行洒水作业,同时,为修复赛道,制冰师们不知在场馆里走了多少圈。

“我们多的时候一天要进行6次修复,如果有运动员训练,我们最快在20分钟内修复完成,这个冬天我们将继续维护好赛道,练好技术不松劲儿,为2022年冬奥会做出贡献。”李开顺说。

此外, “我们要同时保障三支国家队训练,这意味着每个人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山谷幽邃、赛道冰封,但人心火热。和体力、技术的考验相比,这个工作更难的是了解运动的轨迹。入弯出弯的角度怎样保证安全又能滑得更顺更快,需要长时间的看、听、试、悟,需要制冰师们和运动员们不断交流、磨合。虽然又累又难,我们背后印着5个醒目的粗体字‘中国制冰师’的称号,我们干劲十足,信心十足。”李开顺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崔子润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