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临其境,15分钟生活圈的日常
2021-11-14 生活

错落的晾衣架,倒杵着的拖把,晾在栅栏上的花被子,都是弄堂时光里不老的回忆。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如果你去苏州河沿岸散步,遇见这样两个小伙,一个拿着录音器材,一个拿着拍摄设备,同一段河段来来回回出现五六天,然后再换另一段河段来来回回五六天,周而复始,那么他们多半就是青年作曲人孙奇芳和青年摄影师徐捷了。这对黄金搭档从去年开始就双双辞职,一起投身于“声音碎片”项目的创作,以声音为切入点,展现苏州河的故事。 

上海老式的大洋房,隔着铁门的惊鸿一瞥都足以引起无限美好的遐想。

在2021上海城市艺术空间季“多伦路·共生志”上,记者遇见了这两位艺术家,以“声音碎片”的方式,带来了8件声音作品与记忆影像,它们取材于以多伦现代美术馆主展场为起点的15分钟步行距离范围,用不同的切入角度,诠释、解读15分钟生活圈里的温暖日常。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修建于1911年的多伦路,虽然全长只有短短550米,却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丁玲、柔石等文学巨匠和左联作家等人,曾在此频繁地进行文学交流。多伦路也被称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小街曲折幽静,街边的小楼鳞次栉比,风格各异。不同时代的城市发展的痕迹如同年轮层层沉淀,新旧空间、业态、人口交织生长。熙熙攘攘的居民日常生活,历史文化名人足迹,前来感受上海文化与摩登风情的游客,多重视角与多元身份、多维时间与多样空间在这里得以融合共生,本次“多伦路·共生志”正是伴随城市的印迹徐徐展开。

“我们花费了近3个礼拜的时间,游走于这些大街小巷,最后从15个小时的录音里,做出了这8件作品。”孙奇芳说道,“要说到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地方,是在多伦路的转角。我们当时坐在一家露天咖啡店里,下雨天,人不多。去过多伦路的人都知道,它是非常热闹的,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但是就在这个位置,这所有的热闹似乎都消失殆尽了,只有雨水打在棚子上的滴答声、当地居民吴侬软语的聊天声,还有斜对面老电影咖啡馆门口一个上海爷叔的提琴声……我还走过去和他加了一个微信。”

2021上海城市艺术空间季“多伦路·共生志”在多伦现代美术馆展出。

“《双庆里和3号线》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也很奇妙。”徐捷说道,“这条里弄里既有旧的石库门房子,又有后来造的新公房,里面还有一个幼儿园,里弄外面就是轻轨3号线。不同的时代在这里叠加,非常有意思。”

“在这里可以同时听见来自不同人群的节奏和生活:上午的弄堂里老人家在晒太阳聊家常,傍晚的新公房里中年夫妇在忙着买汰烧,下午的幼儿园里小朋友在玩耍嬉闹,还有每3分钟呼啸而过的轻轨线的轰隆声……这些交织在一起,非常有意思。”孙奇芳补充道。

“即便是摄影这种视觉艺术,在‘声音碎片’里,我也是以声音来切入的。比如这次在双庆里的拍摄,过程中我突然听到久违了的收购旧货的声音,脑袋里立刻出现了小时候经常在弄堂里看见的收旧货的大叔的形象:骑着黄鱼车,一手把着龙头,一手摇着铃铛。相信这个画面是许多上海小囡对于上海弄堂的记忆,很有代表性,于是我循声而去,拍下了这个场景。”

说起这次的策展,多伦现代美术馆副馆长顾佳君介绍说,今年的空间艺术季特别提出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让街区的公众能更多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这次的展览也是希望可以把艺术家带到社区里去。以“项目+展示+活动”为线索,呈现出“城市更新记录”“艺术介入城市空间”“声音碎片”三大特色板块。展览设在美术馆三楼的一处全玻璃空间,透过窗户,俯瞰、远眺,将最原生态的多伦社区尽收眼底。其中既有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弄堂,也有近几年新建的高楼以及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多伦路二期改造,可以同时看到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最重要的是,无论它是何种时态,它都是鲜活的,这也正是最大的魅力所在。

//  对话  //

创作一部以上海为主题的交响乐

生活周刊:你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为何会开始做“声音碎片”这个项目?

孙奇芳:做这个项目的初衷,来自我的1个假设和2个问题。假设是:如果所有的声音总和起来是一首乐曲。问题是:那它听起来会是啥样子?如何听到这首乐曲?2015年我从北京来到上海,开始关注城市和音乐的关系,想创作一部以上海为主题的交响乐。作曲主要分为动机和结构两个部分,在这次的创作中,动机就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个人,结构就是这部目前计划时长十来分钟的交响乐。上海的体量注定这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2000多万的人口,以我这个新上海人对上海的有限认知,如果直接作曲的话,做出来的作品难免会狭隘。我必须得先听清楚上海,听明白上海,再去创作,所以,我选择到处去采风录音,收集这些最真实的上海声音,于是就有了“声音碎片”。

生活周刊:以声音来切入,进行影像创作,有何不同吗?

徐捷:运用通感可以发现更多的美好。鲁迅公园的儿童游乐场也是我们这次的点位之一,刚开始拍的时候,我一直没有找到状态。孙奇芳就给我放了一段他录制的小火车的声音,非常身临其境,仿佛我就坐在这辆小火车上一样。这一下子给了我灵感——我要用第一视角,主观镜头来拍摄这个游乐场,于是我坐上了小火车,按下了快门,效果果然很好。

孙奇芳讲解“声音碎片”项目的创作。

生活周刊:“声音碎片”为何会聚焦苏州河?现在进行得如何了?

徐捷:作为“一江一河”中的“一河”,很有代表性。孙奇芳住的地方靠近苏州河流入上海的头,我住的地方接近苏州河流出上海的尾,再加上苏州河已经全线贯通了,所以我们一拍即合确定了这个主题。我从出生到现在,就一直住在苏州河旁边,看着它经过这些年的治理、改造,从臭水缸到景观河,我一直很喜欢拍摄人文主题的照片和视频,所以想记录下这条母亲河的故事。

孙奇芳:我们把苏州河分成了近20个点位,为了收集到更多更好的素材,我们通常会一个点位去五六次,每次回来都会复盘,然后下次去的时候再做相应的有针对性的调整,目前已经收集了10%的素材。这次在多伦的项目让我们对虹口有了更多的了解,近期我们会先去把虹口段苏州河录掉和拍掉。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