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声声何处来,循韵“幽篁里”
2021-11-21 生活

杨致俭的身份集古琴演奏家、制作家、故宫古琴研究专家于一身。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见习记者 丁文佳

初冬时分,顺着幽篁里古琴制作中心的地址,拐至位于浦东唐镇的唐陆公路上一路疾步,于粗壮的行道梧桐和密植的绿色灌木之间穿出风声。正是一年好景橘黄时,路上却行人稀少,一句“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乍现在这清朗的天际线。大雁搏长空南征之际,“幽篁里”二楼的秋鸿书房墙面上,取自《秋鸿》琴谱古画的鸿雁也欲振翅高飞。

独创“五步法”

寻踪千年技艺

上海难觅幽深茂密的竹林,更难构成一幅于松林山石间抚琴听竹的绘事画卷。“上海工匠”称号获得者杨致俭把王维的《竹里馆》搬到了他的工匠创新工作室,比起摩诘诗中的“深林人不知”,他以匠心琴韵打造的这样一片“幽篁里”,虽偏居一隅却盛名在外。未见篁竹,只听琴声如诉,甚至在这学生习琴渐入佳境的悠扬中,还能隐约听到木工工具的声音。

相较于国家一级演奏员的身份,杨致俭在这方由自己的慧心巧手布置的天地里,更多地肩负着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斫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使命。盈室忽远忽近的木工工具声音由一楼竖着“木工”牌子的工作间传来,杨致俭的两位徒弟正在面板上挖出槽腹,形成共鸣箱,这能将弦的震动放大。来到另一头竖着“漆工”牌子的工作间里,杨致俭示范如何一遍遍地给上漆后的琴身干磨,据介绍,像这样的干磨手法需要在一张琴上来回打磨十万次。一字排开的还有“装配”和“试音”等一目了然的工作间,一张考究的古琴在各部门的分工协作中诞生。

与此同时,古琴斫制技艺中最重要的两大基本功也一望而知,即木工和漆工。由于像杨致俭一人包揽全部工种的人极难找到,于是他挑选徒弟时,只能在木匠和漆匠里优中选优,因此徒弟们个个来头不小,有漆匠此前专门从事马王堆文物修复工作。杨致俭谦虚地表示:“论‘单兵作战’技术,他们每个人都比我厉害。”但所有工艺搭配和数据标准都是经杨致俭科学量化后设计的,这源于他在同济大学学习的建筑学的深厚功底,徒弟们只需根据图纸充分发挥自己的精湛工艺。

原以为经过科学量化的古琴斫制技艺会缩短一张古琴从伐木到送至演奏者手中的时间,其实不然,杨致俭发现在灰胎半成品制作完成后,放置越久声音越稳定悠长。灰胎用生漆和梅花鹿角霜等调和而成,在琴身通体包裹麻布后覆盖上去。据宋人记载的古琴制作周期为一年,这工期与如今差异不大,而他往往在一年制作周期后至少再放上一两年,以求礼制、法度、琴学、材料学、音响学、美学的和谐统一。

在年底即将出版的《中国古琴传统制作艺术》一书中,他将自唐代传承至今的古琴制作工艺分拆为10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均以“五步法”阐述,即古代典籍论述、根据论述加以解读、故宫传世古琴文物参考图、详细制作方法和图纸数据、验收方法和辅助工具。但他也强调“做琴一定要会弹琴”,古代琴由会弹琴的人制作,虽然可以指挥能工巧匠做,但多少有些隔靴搔痒。

28分10秒

共鸣南北知音

历朝历代诗赋里的意象在琴弦久经发酵,幻化为鼓琴者和听琴者内心一部分的高雅境界,光是接触到琴就有着极高的风雅门槛,因此往往无白丁。而如今,由杨致俭创办的幽篁里古琴制作中心被评为市级文明修身基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由社区公益展示和体验辐射开去,成为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播中心。他敞开门欢迎人们进入古琴秘境,也在线上电台科普古琴曲典故,让“阳春白雪”的艺术突破“下里巴人”的审美局限。即便琴声依旧懂者寥寥,但当古琴斫制技艺赤裸展陈眼前,尤其看到高雅的古琴也曾灰头土脸地酝酿着幽暗时光,这种来自人生经验的审美体验瞬间拉近了彼此距离。

古意清幽的秋鸿书房更是成了纷至沓来的打卡点,这也恰恰交代了平日在这里难以撞见杨致俭的原因,演奏时长28分10秒的《秋鸿》全本琴谱是杨致俭在故宫耗时两年的打谱成果。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古琴家,他近年来被聘为故宫特邀古琴专家和故宫学校客座教授后,独自北上故宫博物院长期办公,辗转南北两地源于对古琴的执着。杨致俭整日埋头斫琴、打谱、演奏,这三样工作也是他如今对自己事业的排序,这些是对古琴综合能力的至高体现。

杨致俭的古琴演奏师承被誉为“南龚北李”的两位古琴泰斗——龚一和李祥霆,琴箫演奏师承“江南箫王”戴树红,同时传承广陵琴派和虞山琴派经典,逐渐形成自家风格,连续获得四届全国古琴大赛银奖。“古人记谱时,把左右手的弹奏方法都告诉你了,但只有指法,没有节拍。”杨致俭当时除了故宫院藏600多年前的36段全本《秋鸿》琴谱,还同时比较了45个传世版本之间,以及它们与院藏本之间的差异,最终论证出故宫院藏本是其中等级最高、准确率最高的版本。

让已经绝响的古谱复活起来并非易事,是一次重大的二度创作,“要根据它的思想和情绪,揣测古人演奏时的合理性,把它重新编排节拍,勾勒出音乐情绪,需要有作曲能力和对曲子的理解能力,还要掌握演奏技法”。杨致俭说,打谱过程很艰苦,昨天打的谱今天可能就被自己全部推翻了。

古琴形貌雅正,上百道制作工序却不易。

左琴右书

复制名琴就像临帖

“琴者,禁也。禁人邪恶,归于正道,故谓之琴。”该句典出汉代班固等人编撰的《白虎通义》礼乐篇,是古琴一脉相承的经典美学理论。古琴向来是高雅正德之物,用以约束行为,从而进入心平气和之境。因此在杨致俭看来,“琴是弹给自己听的,愉人不如愉己”。

“弹琴的根本目的是与古人对话,融入天地宇宙之间的自由自在,我只是把古琴作为一个线索,激发内在已经拥有的情怀和感受。”杨致俭认为,古琴中低频的声音不够洪亮,自己弹奏时能感到愉悦,但听者未必。因此优美舒缓的旋律和含蓄内敛的气质表达,更多是对于自己的赏心乐事。常言“千日琵琶百日琴”,学会古琴简单弹奏并不难,而普通人的琴技到达一定程度便停步不前了,而自身随着阅历积累在进步。杨致俭笑称:“弹琴的人自己才是艺术品。”

杨致俭从小在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父亲影响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每年春节,家里都是乌泱泱的亲戚,大家围在一起下棋,拉二胡、吹笛子,组成一个小乐队。我就是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他至今每天雷打不动地练习两小时书法,或临帖或创作,他把平日在故宫复制传世名琴比作临帖。故宫院藏88张唐宋元明清的名琴,他已代表性地复制了近半,尤其是复刻宝琴。宝琴是一种繁复华丽的古琴,将百衲面板、八宝灰胎、黄金琴徽,以及玉质琴轸、雁足、冠角、龙龈、龈托、尾托、承露、岳山等构件和谐地集中在一张古琴之中。杨致俭强调,这绝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一种审美的最高致敬,而且历史上唯有盛世才出宝琴。

“如今也到了适合创作宝琴的好时机,我想做出这个时代的琴,为中国古琴留下一些作品。”杨致俭在一张被他以《易经》和《礼记》思想来命名为“含章比德”的仲尼式宝琴上,选用了出自《中庸》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作为琴铭,经儒家文化久久浸润,他自觉才华需内敛,也时刻用美玉的品德来对照言行和内心世界。

诗情从杨致俭的指尖流泻出来,而在不久之后,《秋鸿》故宫院藏本36幅画上的鸿雁将通过数字化演出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之耳。

青年报见习记者 丁文佳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