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微型生态园运营一年,这个学校的劳动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学生们自己种的白萝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拔萝卜、挖番薯、绑白菜……11月24日下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进华中学的屋顶微型生态园里,初一(2)班的学生们边劳动边感受着丰收的喜悦。一年前,学校新大楼落成,是将顶楼设计成景观还是运动场地?经过几轮研讨,最终这里被打造成了一个750平方米的“微型生态园”。依托这个可以养鱼种菜的生态园,一年来劳动课成为进华学生最欢迎的课程。24日,学校正式成立绿色农艺社团,今后,社团学生们将身穿“绿马甲”参与到微型生态园的管理中,进一步践行劳动教育,以劳育德、以动育人。
能种菜能养鱼
学生每周期待劳动课
走进进华中学的屋顶微型生态园,眼前一片绿意盎然:大白菜、小青菜、白萝卜、胡萝卜、番茄、黄瓜、芹菜……尽管最近上海降温,但生态园里的蔬菜都长势喜人。一旁的池塘里,鲫鱼游来游去,泥鳅和水芹共生。初一(2)班的学生们正在上着本周的劳动课,他们三五一组,干着不同的“农活”:有的绑白菜,有的挖番薯,有的拔萝卜。
学生们在挖番薯。
“我们是第一届体验生态园劳动实践教育课的学生,每周三下午两个小时的劳动课,同学们都是万分期待。”刘骐嘉同学说,在过去的一年中,跟随二十四节气自然规律,他们和生态园一起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了解二十四节气、探索药食同源的秘密、体验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感知农艺园的生态循环,在实践中动手动脑、研究学习。”让刘骐嘉印象最深的是移植菜苗,从挑选小苗、翻土、移植,再到盖土、浇水、等待成熟,全流程都“亲力亲为”,“这个过程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成就感,也领悟到了一餐一饭的来之不易”。
2020年9月,进华中学新大楼落成,是将新大楼的顶楼设计成景观还是运动场地?经过几轮研讨,学校最终决定建设可供学生农艺劳动、生态研究和景观欣赏的微型生态园。副校长朱芳芳介绍说,经过多次讨论,学校形成了近5万字的《进华中学袖珍生态农艺园劳动教育策划方案及课程实施计划》,也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年度行动要点,将零散劳动活动以主题群的方式进行了总体设计,分别从德育、城市农业知识与技能、跨学科等三个角度开展了“劳动教育”的课题探索。
为了让大白菜叶子包紧,学生们用绳子将白菜叶子绑起来。
既劳动实践又学科融合
以劳育智以动育人
在进华中学,每周三下午有2个课时,让学生们在顶楼的生态园开展学习与探索活动。一年来,围绕着“以劳动实践、体验为核心”,学校共开展了三个课题的实践探索: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德育探索、以生态园为学习环境的跨学科活动、边学习边实践的农艺课堂。
“现代的劳动教育,不仅要学习用于生活的劳动技能、体会劳动的汗水,还要学习具备时代特征的新兴技术,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为此,我们开设了基于城市的‘现代农艺技术’的‘种植’课。”朱芳芳表示,在园林局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亲历了播种、施肥、移植、除虫、收割的整个过程。
学生查看黄瓜长势。
除了专项的“农艺课”,学科老师们还在生态园进行主题式学科融合的课题探索。比如化学课的“植物魔术师”,英语课的“果蔬园中的ABC”,生命科学课的“叶脉书签DIY”,语文课的“四季的诗”,地理课的“一颗种子的旅行”等。为避免将劳动教育变为乏味的体力活动或异化为学科教学,课题组结合团队探究、课堂对话,解析、即兴演讲、情景体验、竞赛游戏等多种学习策略,注重课堂的科学探究和质疑对话。
“一年来,生态园从无到有,再到慢慢进行劳动本身的学科实践和多学科融合,让我们非常欣慰的是,(生态园)深受学生、家长以及老师的欢迎。这样的课程,最能体现‘双减’,也是‘双减’的本意。”校长陈国强表示,在总结一年来运营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后续微型生态园还将进一步改进、提升,“比如今天成立的绿色农艺社团,就将作为一支‘绿马甲’队伍,承担起生态园一定的管理任务。”陈国强透露,未来微型生态园还将引入交大农学院、华东师大环境与生态科学院的相关课题,在构建劳动教育体系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目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