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夯实一系列举措,近悦远来聚人才
2021-11-2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郭颖 范彦萍

11月16日,市委书记李强主持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围绕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听取高层次人才代表的意见建议。11月26日,上海市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人才支撑、打好人才基础,让上海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上海更出彩,一系列举措正在不断夯实。

  上海教卫系统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潜力  

教卫系统在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中担当着特殊使命,既要抓好识才育才主责主业,又要落实引才聚才关键任务,还要为全市招才留才提供相应的保障服务。市教卫工作党委介绍,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将坚决扛起大口党委责任,助力上海构筑人才战略优势。

据介绍,上海市教委构建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和培养机制,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弹性学制和早期培养试点,依托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承载平台,通过中考保留自主招生批次、高考落实国家“强基计划”等通道,实施特才特招。

目前,上海每年为国家输送5万余名博士硕士毕业生和近14万名本专科毕业生。全市64所高校、49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已布局建设279个博士点、558个硕士点和一大批本专科专业点,覆盖所有重要学科门类。每年博硕研究生增量计划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倾斜,并大力培养社会紧缺急需人才。

在坚持引育并举、存量与增量并重方面,上海也正积极发挥教卫系统人才蓄水池作用。一方面,坚定不移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实施高等教育人才引育计划,支持高校化整为零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上海高校获2020年国家科技三大奖占全国高校获奖数11.5%,占全市获奖数76%,凸显了在基础研究、重大原始创新领域的引领优势。另一方面,健全人才全过程培养体系。实施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专项计划、中青年学者国内外访学计划、产学研践习等,累计资助培养万余名中青年人才。目前,上海已集聚115名两院院士。

市教卫工作党委介绍,将继续充分挖掘系统资源,为全市提供引才识别和人才保障服务,并会同相关部门持续优化应届高校毕业生落户政策,吸引留住更多优秀青年人才。

李强书记在人才会议上强调,要率先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试点改革,要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真正为人才松绑,不合理的限制都要取消,该放下的权力都要下放,最大程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表示,始终坚持党管人才,持续推进人才强校,以吐哺握发、求贤若渴的精神,大力引育各类优秀人才,积极打造近悦远来的制度体系和生态环境,助力国家和上海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当下,学校党委致力于让优秀人才成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通过强化引导,聚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在前沿技术突破和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等方面,引导和支持科研工作者“十年磨一剑”。

在上海市大力支持下,以承担国家发改委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任务为契机,在环交大和华师大的“大零号湾”区域,如今已建成包括医疗机器人、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超50万平方米科创载体,已形成集聚效应,近500家教师及校友创办的高技术创新企业入驻园区。

在激发人才活力潜力方面,学校党委则采用发挥评价指挥棒的方式,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坚持分类发展,构建人人皆可成才的制度体系。

多维度的人才发展通道上,“田赛”与“径赛”分开比,从而让每个人都能在合适的赛道上实现自身价值。目前,上海交大已设立17个专业技术系列,全面覆盖师资、研究、思政、管理和支撑队伍。同时,畅通发展渠道,大力支持青年人才成长,打造“新进青年人才”“骨干潜力人才”“重点发展人才”“学科领军人才”的人才培育“金字塔”,优化人才成长路径。

而在深化多元评价方面,更加突出质量和贡献导向,探索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建立首席研究员评聘制度。持续14年、一年300天扎根洱海治水的王欣泽研究员,因为为洱海实现水清月明做出突出贡献,已获评首席研究员。

  浦东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基因组学+脑科学双轮驱动,中国脑科学有了“智能医疗加速器”,“红杉中国智能医疗加速器”近日在上海张江宣布启用。围绕强化人才资源全球配置能力,发展184家创新型孵化载体,浦东努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红杉中国智能医疗加速器”共包括“红杉中国智能医疗基因组学孵化器(因美纳技术驱动)”和“红杉中国脑科学孵化中心”两大平台,分别专注于基因组学和脑科学两大垂直细分领域。      

其中,脑科学孵化中心将与科研院校和临床专家深度合作,打造国际领先的脑科学技术研究与产业孵化平台,包括携手中科微光打造脑科学疾病的数字疗法技术平台,开发更高效的阿尔茨海默病的光声治疗产品等。      

智能医疗基因组学孵化器(因美纳技术驱动)旨在通过“开放创新实验平台+孵化赋能+投资”的模式,提供全球最先进的高规格独立实验室和共享测序平台等专业硬件。血霁生物、墨卓生物、序祯达生物科技首批入孵。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封闭培训之后,这3家企业将正式入驻基因组学孵化器。       

围绕加快建设战略人才力量,浦东通过全过程的创新孵化体系、全链条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用高能级的平台集聚人才,吸引全球战略科技人才到浦东开展深度合作。     

据悉,除了用“直通车机制”为人才提升创业、就业、居留、薪酬等便利度外,浦东还努力打造高能级专业化的人才发展平台。     

浦东将推进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功能建设,除了发展184家创新型孵化载体外,还将搭建48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08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分站。用专业化的服务赋能人才,依托大科学设施集群,以及覆盖全创新链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为人才实施科研项目提供最前沿、最顶尖的技术支撑。     

下一步,浦东新区将按照上海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推进人才领域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积极打造国际人才发展引领区,为上海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做出更大贡献。

  徐汇贴近人才实际需求,打造温暖服务网络  

作为国家和上海多重战略的叠加汇集之地,徐汇区持续提升人才综合服务能级,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各类人才来徐汇创新创业,通过系统信息化、受理平台化、数据网络化,简化办理手续,优化行政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用人单位和人才的感受度和获得感。

徐汇区作为“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区,早在2017年就通过网上政务大厅对外发布439个审批事项,建立网上预审机制,依托一网通办平台,提供多渠道、全业务、全过程的便捷服务,打造“淘宝式”的网上政务大厅。

以人才落户为例,徐汇区结合“一网通办”办事平台,全面优化落户申请的办理流程及材料。据一位某公司长期负责人才落户的人事经理反馈,“之前我提交材料,要背个大背包,一个个档案袋提交,里面还都是员工的原件材料,又重又担心风险。现在好了,半个小时就可完成一个人的材料上传,网上预审通过后再提交纸质材料,基本是‘现场只跑一次、一次办成多人’,拿个文件夹就能把员工的申报材料都带过来”。他一边说,一边拿出了申报材料的文件夹,几分钟后便完成了全部落户申报工作。

徐汇区作为大院大所大校大企集聚之地,各类人才汇聚,创新要素富集,有121家国家级、市级科研机构,18家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近800家,生命健康相关企业2750余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560余家,总注册企业4万余家。各类单位之多,办理业务之巨,让每个业务办理时长成为了营商环境的关键环节,事关企业运转效率,也事关每个人才的切身感受。 

今年人才租房补贴系统上线以来,以往需要员工手写申请表、现场提交材料、出现问题反复修改、耗时最少一周的困境成为了历史。如今单位人事在网络平台填写信息,材料需要修改有手机短信通知,有修正操作说明,总工作时长不到6小时。

徐汇区从企业实际感受出发,实现前中后端一体化流程重塑。不仅实现前端申请平台的时长大大缩短,还通过办理责任制、环节分包制、流程图表制等各类举措,让原本复杂繁琐的工序加以简化,明晰各部门办理责任,合理倒逼各环节办理时限。

通过此类办法,仅特殊人才落户一项,每年办理量就从数十人猛增至近千人,平均每人办理业务时长从一年缩短至3个月,效率呈“指数型”提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郭颖 范彦萍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