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文化报告|古典乐是中老年专属?这群Z世代的年轻人可不答应
2021-11-29 青年

【编者按】

公众有很多根深蒂固的认知,比如琴棋书画这些传统文化,爱它的一定是中老年人;走进高雅音乐厅沉醉于古典乐的,一定是阅尽人间沧桑的银发老人;能静静地跟着纪录片同喜同悲的,都差不多到了可以回首这一生的阶段……

只是,这些只是“我以为”。事实上,无论是巴赫还是马勒,都从不缺乏年轻的倾听者;国风音乐会的现场,一大半都是小年轻,他们自称“粉丝”;纪录片的受众群越来越庞大,很多纪录片竟是在二次元网站走红!“Z世代人”竟然也喜欢这些看似中老年俱乐部的专属艺术?

这些认知的偏差,并不让了解到真相的人尴尬,相反,大家都很惊喜——原来,文化果真是相通的,它并不存在天然的年龄壁垒。我们这个社会的未来人群,到底为何会爱上这些“需要阅历”的非热闹文化?他们的热爱,又在怎样推动着这些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青年报·青春上海即日起推出《Z世代文化报告》,详解背后缘由。

上交旧址的最后一场室内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2013年3月8日,还在湖南路105号旧址的上海交响乐团上演了一场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室内乐,这是上交延续了几十年的周末室内乐音乐会,每次都能吸引众多乐迷。其中,第一排一个坐得笔直的小女孩吸引了官方摄影师的目光,他迅速按快门,留下了一张颇为经典的照片。

小女孩名叫左伊,当年才8岁。近日,在上海交响乐团会员俱乐部成立10周年的纪念活动上,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见到了目前16岁、正在读高二的她,她仍然是古典乐的“发烧友”——上海众多“Z世代”古典乐迷中的一员。

  // “希望专业能跟古典乐沾边” //  

小时候的左伊在湖南路上交旧址

左伊是上海大量琴童中的一员,小时候也是在母亲的要求下开始学钢琴,但不同于一般被迫学琴的孩子,她从小就喜欢跟着妈妈去湖南路听室内乐音乐会。“我每个周末都盼望,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音乐会开场之前的‘抢位置游戏’。”她告诉记者,当时的座位是一排排老式的座椅,没有对号入座,“所以我们要提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去门口排队。”

这是一种少女时期的仪式,她享受音乐和为听音乐的一切过程。“有一次周末眼看时间来不及了,又打不到车,我和妈妈只能一路跑到演奏厅,当晚演的是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那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大键琴,非常激动。”左伊记得这么清楚,还因为家里有一沓厚厚的票根,全是2012年到2014年她去湖南路听古典乐的。

因为爱上了古典乐,左伊开始积极参与到上交的古典乐活动中,不仅加入了上海夏季音乐节学生节日乐队,还开了乐评公号,开始以多种不同身份与上交继续相随。如今,她学习的乐器从钢琴变成了大提琴,但对古典乐的爱好却从未变过。“乐器是作为我业余兴趣爱好存在的,并没有说就要走专业的道路。”作为一位“理科学生”,左伊对自己的规划是出国留学,“我大学应该会选理科方向的专业,但我非常希望自己这个专业是科学跟艺术相结合的,因为我对音乐真的是非常热爱,所以哪怕沾一点点边也是好的。”

傅小敏曾坚持从杭州来上海听音乐会

05后左伊的梦想,是95后女孩傅小敏的“当下”。这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博士一年级学生,刚进大学时听了一场上交的音乐会,跟古典乐的缘分就变得更深了。“我2019年回国,在杭州工作,周末都会赶来上海听音乐会。后来我来上海工作,就特意住在了上交附近,曾经有一段时间,每个星期都来听两次,现在听久了,在音乐会现场认识了很多很多朋友。”她至今还记得,去年年底上交上演《协奏的盛宴》音乐会,“我碰到很多很多老朋友,听的时候就觉得古典乐迷过年了,那场演出就有一种过年的感觉”。

左伊和傅小敏并不孤独,她们的身边,有很多年轻的志趣相投者,他们共同组成了上海乃至中国古典乐观众席上的独特风景——在欧美,观众被认为是白发群体,所以此前各大国际名团来沪演出时,都会震惊于中国古典乐观众的年轻,从而发出了“古典乐的未来在中国”的感叹。

  // 情感共通打破年龄壁垒 //  

上交团长周平期待乐迷队伍增长

“有些人会认为古典乐是有人生阅历的中老年人才会听的,但我们从上交的发展史上来看,从来都不是这样。”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告诉记者。在会员俱乐部10周年纪念活动上,如今60多岁的会员代表曹文炳就讲述了这样的故事——在改革开放初期,上海交响乐团演奏贝多芬时,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到场,堪称“现象级演出”,而当时,他也才仅仅二十多岁。

“我还记得那是1985年,上交在上海音乐厅演奏贝多芬全套九部交响曲,我和很多年轻的乐迷,就跑到上海音乐厅去排队买票,队伍绕着音乐厅好多圈。”曹文炳说,自己清晰地记得,当时的票价“1.2元一张,全套4.8元”,这次全套贝多芬交响曲,当年引发了一阵“贝多芬热”,“也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我们开始真正喜欢上了交响乐,走进古典音乐殿堂,也正是这一批爱乐者组建了一直延续至今的上海交响乐爱好者协会”。

当年的古典乐算“稀缺品”,引发轰动不难理解,但时至如今,当世界十大名团都纷至沓来、古典乐不再稀缺时,左伊和傅小敏们为什么还会源源不断地出现?

当年排队买古典乐票的大量年轻人

对于为什么如今这么多Z世代中人喜欢古典乐,她们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就是能从古典乐中找到精神的安慰。傅小敏说:“听音乐会,我觉得它是我的‘避难所’,它会给我一种保护——你在里面的两个小时手机是没有信号的,它会把你外界的一切复杂的事情消息都屏蔽在外,我在那个空间可以全身心打开我所有的感官,进入到音乐当中,我不去考虑一些繁琐的事情。”

成长为“中老年乐迷”的乐迷们,也在开心地交着接力棒。从1982年就开始成为古典乐迷的项震,有了孩子之后,也一直带着孩子去听古典乐,如今,他的儿子项页也完全能够从古典乐中找到独特的情感。“我印象最深的演出是2018年5月12日,上交在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之际,由音乐总监余隆指挥演出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当第五乐章人声响起的时候,我眼泪情不自禁往外流。”项页告诉记者,“当他一个半小时一气呵成,落下指挥棒,Bravo四面响起的时候,我相信,如果没有去过上交音乐厅现场感受过这样的时刻,你就没法感受到我的感受,再多的语言都是苍白的。”

  // 古典乐也在变年轻 //  

长大的左伊依然热爱音乐

除了音乐本身的魅力,古典乐自身形式的演变,也在吸引着Z世代年轻人的加入——在流行乐大行其道的时代,很多年轻人从一开始觉得听古典乐“小众而且酷”,到最后“沦陷”其中,成功“入坑”,也离不开古典乐自身的努力。

左伊告诉记者,作为“老”乐迷,她发现包括上交在内的很多古典乐机构,如今也加大了古典跨界方面的尝试,“像上交和Team lab共同做的多媒体的交融,以及最近的黄标舞台、青鸟计划,都是非常年轻化的尝试,给了我非常好的体验”。

这一次办十周年纪念活动,上交对会员年龄段再度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40岁以下人群占据了一大半,而其中90后以及95后00后也是人数众多,远超预期。周平团长告诉记者,乐团其实近年来一直注重年轻乐迷的培养,“我们的夏季音乐节,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很受年轻人欢迎,他们在夏夜来逛逛市集、听听跨界古典,非常享受”。记者也了解到,在全国已经颇具知名度的夏季音乐季,上演过动画片《天书奇谭》配乐音乐会,甚至和摇滚乐队、民谣音乐人都合作过,极大地延伸了古典乐的外延,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

浙江音乐学院艺术与文化管理高等研究院院长、上海大歌剧院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林宏鸣说:“在本世纪初,曾有一个不完全的统计说上海乐迷只有6000人,这个乐迷标准是指一年看四场演出,到今天,我们虽然没看到新的权威数字统计,但相信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这种变化有很多因素促成,如上海有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这是人文基础,加上各大音乐节的举办,本世纪以来东方艺术中心和上交音乐厅等剧场的建成,这些硬件和软件的综合力量促进了本世纪交响乐发展和观众培养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而最近的这个十年,上交的作用更是丰富而立体的。不仅有自己的音乐季和配套的预售票等一系列管理和服务,也有很多品牌,构成多维矩阵,推动交响乐的发展和观众培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