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院生登上舞台演起了戏,这出大师剧出自能打会演的上体学生之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11月29日,再现一代武术大师“神拳大龙”蔡龙云传奇人生的上海体育学院原创舞台剧《蔡龙云》亮相第七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在校园受到热捧的戏剧走出校园,通过校园戏剧节的展演走上了全国大舞台,而上台表演的都是上海体育学院的学生。
// “能打会演”的学生演员担纲主角 //
与此前历次演出不同,此次赴深演出,演员全部由“能打会演”的上海体育学院武术表演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担纲。学生们在表演中历练的不仅是专业技能更有对中华武术精神的深刻理解。
老年蔡龙云的角色之前都是由中年教师演员来饰演,这次赴深演出是首次由学生来出演老年蔡龙云。武术表演专业2019级学生俞家伟接受了这个艰巨的挑战。从叙述者到中年再到老年,每一个年龄层次的状态都不一样,刚刚20出头的俞家伟应该如何演绎各个阶段的蔡龙云让他非常焦虑。“我们的武术指导王继强老师是蔡老的学生,他在戏后经常找我畅谈蔡老的事迹,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他的生平和习惯。我脑海中蔡老的形象就在这样一天天的排演和磨练中日渐丰满起来。”
来自武术表演专业2019级的学生李任博出演青年蔡龙云一角。2019年入学的他并未有幸在校园里见识蔡龙云的风采,如何在表演中吃透蔡老的精神展示蔡老的风貌成为了摆在年轻学生演员当中的一个难题。“我翻了很多记者的采访,也常跟蔡老的学生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老师们交流,听了很多他们讲的关于蔡老的轶事。我还翻看了很多蔡老写的论文和文章,希望在这些细节当中去探寻蔡老生活的蛛丝马迹。能够更好地在舞台上展现蔡老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青年蔡龙云的扮演者李任博用这样的办法来追寻大师足迹。
为了让老年蔡龙云和青年蔡龙云在舞台上给观众是一个人的感受,两位同学每次演完之后都会分享彼此之间的心得、交换彼此的感受。帮助彼此去更好的融合成一个角色,他们也会设计一些属于人物的标志性动作。比如说在抚琴的时候都是用的是右膝跪地,希望能够通过动作,让大家看到人物的连贯性。
今年的剧和以往的剧目相比增加了不少角色武戏的戏份,上海体育学院武术教师、国家武英级运动健将王继强担当了此剧的武术指导。作为蔡龙云的弟子,他在打戏的安排上注重套路与打斗承接递进。以武术基本技法和套路运动体现蔡龙云大师武学的艺术性,以华拳和剑术体现蔡龙云大师武学的技击性,以“四击、八法、十二型”武术基本技法和华拳拳谱体现蔡龙云大师武学的文化性,以心正、身正、气正体现蔡龙云大师武学的教育性,从而展现蔡龙云大师的“武与艺融通,技与艺一统”的特色。突出“武”的朴实无华与艺韵纷呈,“打”的简洁实用与引人入胜。”
// 以武育德打造思政教育生动课堂 //
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公演至今,《蔡龙云》已经在上海连演三年,以其独特“文武结合”的风格成为校园大师剧中的经典剧目。
《蔡龙云》由著名编剧陆军教授执笔,国家一级导演徐俊执导,此次赴深演出由上海体育学院武术表演专业教师刘志贤担任复排导演。蔡龙云是新中国武术的重要奠基人。身为当之无愧的武术大师,他总说:“我不是大师,我是老师!”蔡龙云不仅在教师岗位上为中国武术的持续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栋梁英才,而且关心指导了许多未曾谋面的“学生”。虽然教授过无数成名学生,却说自己“没有徒弟,他们都是学校和国家培养的”。这部《蔡龙云》也通过戏剧的方式生动展示了蔡老的武德育人理念。
此次赴深演出正值纪念蔡龙云先生诞辰93周年之际,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李崟表示,上海体育学院编创校园舞台剧《蔡龙云》,正在努力推动武术表演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深度实现义以武育德的思政功能。
武术表演是个新兴的交叉专业,这个以武术为特色的表演本科专业创办于2011年,首开高等教育框架内武术与表演专业交叉的先河,旨在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并掌握武术影视和舞台表演等技能,“能打会演、能编会导”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学校鼓励学生参与演出,引导学生从角色鉴赏者转向角色扮演者,帮助学生解读人物历史故事,蔡龙云大师擂台比武、著书立说、寓教于武等事迹可以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人生目标。角色代入教育学生提高自我修养,坚定意志品质。学生在合作演绎中亲身体悟武术文化特性与艺术魅力,也提升专业技能与表演技巧。通过亲身参与、具身体验,达成育人目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