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年轻人的活力,让所谓的小众文化活了火了
2021-12-0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有这么一句话:年轻人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说得多了,一般人也就把它当一句大白话。但我们在策划《Z世代文化报告》这个系列专题时,却对这句话有了非常强烈而直观的认知:正是这群不拘一格享受着文化多元的年轻人,颠覆了传统认知,让一些此前公众认为是“中老年俱乐部”保留文艺节目的艺术形态,突破了所谓年龄和阅历的壁垒,屡屡“破圈”乃至成为社会热点。

这些年轻人,不再囿于成见。谁说一定要有无数的阅历,才能听懂古典乐中的悲欢离合?即使尚没有行万里路,但我也愿意营造自己的一方精神家园,在这喧嚣的世间,给自己留一方可以慢慢咀嚼和感悟的净土。谁说精英人士才看得了纪录片?这生活的滋味,不同年龄有不同的感受,多感受,才能丰富自己。再说,我过着平平无奇的平淡生活,更需要多一些视角,了解更精彩的人世百态,以人为鉴。

年轻人的热血和自信,推动着这些原本小众的优秀文化,走向了大众。好的东西要分享,我爱上了这件美美的汉服,就愿意和朋友们一起穿着,去一些正式的或者文艺的场合。一开始自然会有好奇的打量,但回应给这些目光以大方的一笑,不会再有尴尬,并推动了社会观念的整体转变。原来,这些汉服后面蕴藏着那么多的传统文化!原来,老祖宗传给我们的东西,那么讲究那么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种自信甚至传到了国外,很多国际友人都在感叹中国传统的美,甚至不少外国人在国外的街头,都能对中国传统如数家珍。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期待的文化感染力?

Z世代们热爱起除了流行乐、综艺、影视剧之外的所谓“小众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文化大繁荣的必然结果,这是众多业内专家甚至年轻人们公认的道理。但更让人感慨或者说欣慰的是,这些年轻人并不是盲目地追一追潮流,他们“入坑”之后,通过自己的热爱,开始带动这些文化和新潮的元素结合,诞生出老少皆宜的全新潮流。

不满足于传统音乐会的观众,让还在读大学的00后指挥家金郁矿有了更多的灵感,和一群差不多年纪的年轻音乐家,折腾起了全新古典乐理念的“青鸟计划”,让余隆这样的古典乐大咖都欣赏不已。

被《我在故宫修文物》或者《舌尖上的中国》感染的年轻人,对纪录片的如饥似渴,让腾讯、B站等网络平台都加大了纪录片频道的投入,让东方卫视专门拿出固定的黄金档期放纪录片,更让迪士尼和Discovery等国际知名纪录片平台,加入了中国纪录片的联合创制工作,让优秀纪录片越来越多。

汉服文化的火热,让其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迅速出圈,一带一大片,而全国各大卫视、乐团、剧场、博物院等文化机构的加入,更是诞生出了无数的传统文化精品……

这些原本的“小众文化”并不只是“火了”那么简单,它们都有了创新式发展,拥有了在新时代的“应用场景”。而这背后,不正是包括Z世代年轻人在内的创新思维在推动?有他们的活跃,这些优秀文化的未来就绝不会缺少活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