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talk医生|这位拥有百万粉丝的儿科界“志玲姐姐”,如何玩转脱口秀舞台
2021-12-0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她是知名的“儿科界志玲姐姐”,拥有超百万的微博粉丝,抖音上更是圈粉无数,仅一场直播就有数十万人在线围观。白天,她穿上白大褂,是穿梭奔走于门诊和病房的医务工作者;工作之外,她脱下白大褂,则成为了舞台上那个自带光芒的讲者。

当站在国内首档大型健康科普电视脱口秀舞台上,追光灯亮起的时候,来自上海市儿童医院药学部的青年药师兼儿科医生李志玲坦言,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而她愿意用这种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进行科普。

 ◆ 她愿意做“开拓者” ◆ 

2014年,是医疗互联网服务发生巨变的一年。那一年,李志玲开始尝试用互联网来进行儿童用药问答服务。

“对于患儿家庭来说,来一趟医院并不容易。大半天看个病,带回家的一堆药又搞不清怎么吃。如果在网上能直接回答病人的用药难题,这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既是药学博士,又是儿科医生,有专业知识,又有处方权,李志玲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尝试”。虽然这样做,可能会面临一定的风险,毕竟在网上给病人指导用药并无先例,如有不慎,还可能引来众多麻烦,但创新须有开拓者。说干就干,李志玲注册了微信号“上海市儿童医院用药问答”。

相比医院问诊,网上问答更繁琐。呛奶怎么处理、发热了还能洗澡吗……各种问题都有。问题越来越多,李志玲越来越忙。除了自己在线解答,她还要负责给科室团队的其他轮班人员进行培训。

渐渐地,免费问答的工作时间从早上8点到晚上5点的工作日延长为全年无休。与此同时,值班的药师从李志玲一个人扩充为一支团队,关注用户也从寥寥数人迅速增加到5000人上限,并逐渐为全市市民所熟知。短短半年时间,微信号满5000人了,咨询者来自天南海北。“以前在吃药时遇到问题只能跑医院,现在动动手指就能跟医生交流。”不少家长成了“上海市儿童医院用药问答”的忠实粉丝。

首次“开拓”成功后,李志玲喜欢上了网络,因为可以帮助更多的人。除了解答病人的问题,她开设了大量的专题课程,比如腹泻、发烧等小儿常见问题的用药指导。

除此之外,李志玲亲自撰写的用药科普文章越来越多,在科室里甚至还得了一个“小百科”的雅号。继2016年以科室名义申请公众号后,她又紧接着申请了个人公众号“儿科博士志玲姐”、微博“儿科医生志玲姐”、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小红书……2019年,她的第一本书《“志玲博士”帮你越过儿童用药的28个雷区》出版;2020年,《你的孩子打对疫苗了吗》出版;2021年,《“志玲博士”在线解答儿童用药的热点问题》出版……在她的计划中,之后的每年都会出一本儿科药学书籍。

 ◆ 科普模式在不断切换 ◆ 

从最初的网络问答、写科普文章到现在玩转抖音、视频号等各种网络平台,李志玲坦言,当下的科普越来越“时髦”。其间,她经常会去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努力把自己的科普作品做得更有活力而接地气。科普做得多了,不仅是粉丝的增长,也让李志玲觉得付出变得有价值,身边的年轻人们也关注和被带动起来做科普,她带领交大医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一起做科普,带领学生去全国参加科普大赛。“我最希望的不仅是单个人在做科普,而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一起来做科普。”

参加此次脱口秀大赛,让李志玲感觉再次切换了一种科普模式。以“闲谈趣说”的口吻与视角讲述发生在身边的科普常识,让观众产生共鸣。李志玲觉得,一方面,是想让大家认识到医生生活中不一样的一面,医务人员并非一直都是不苟言笑、严肃认真的形象。在工作之余,他们也都会有正常的生活,是社会大众的一分子。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脱口秀的形式,传递生活的正能量。虽然医生们平时一直都在和病魔作斗争,但是如果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把生活和工作的压力用幽默来化解,可以让医生们更加积极地去面对各种情况。

要在医学知识点和趣味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要破圈,多听听非医学人士的观点;要放得开,不要拘谨;语速不能太快,在抛梗的时候既要出其不意,又要稍作停顿给思考的时间;不能把脱口秀变成演讲……李志玲在准备脱口秀的过程中,一直在总结经验。

不过,越接近比赛状态越好,有时候讲到梗时,李志玲自己也笑了。“说脱口秀需要情绪,只要情绪上来了,就能放松。尤其当台下观众的反应很好,和台下的互动也很到位时,完全不会紧张。”

数年如一日的医学科普和耐心热情的诊治风格,使李志玲收获累累。她在2020年首届上海最美科普志愿者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上海最美科普志愿者”;她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生健康科普摇篮计划科普导师”……

不过,科普模式随意切换,对于李志玲而言,自己心中对医学的那份热爱始终没有变过。

 ◆ 最爱“白衣战袍” ◆ 

李志玲,生活中酷爱旗袍,她自称自己属于“旗袍控”;不过,相比旗袍,她永远更爱那身“白衣战袍”。

“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更多的患者呢?”这是“儿科博士志玲姐”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一直为之努力的方向。

“医学其实非常美好,平日里的默默奉献,经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在李志玲刚刚开出儿童精准用药特需门诊时,第一位就诊者,至今让李志玲记忆犹新。

这位老人的孙子曾发生极为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用药问题成了全家的难题。在连续咨询了多个科室后,这位老人来到了李志玲所在的儿童精准用药门诊科室。两个小时,李志玲只接诊了这一位患者。她将老人家带来的每一种药的服用方法、注意事项、适用情况一一详细写下,耐心解释,并将微信留给对方,随时解答用药问题。自此,老人与李志玲结下不解之缘。“我开出特需门诊的那天,老人其实不是来看病,他说就是来看看我鼓励我,还给我送上圣诞节的礼物,瞬间让我特别感动。”

针对一些需要特殊用药的患儿,李志玲还会把自己的视频发给家长。虽然忙碌,但李志玲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快乐,因为可以真真切切帮助到患儿。

快乐,也来自患儿家庭。有一位家长每年都会为李志玲团队精心制作电子相册,里头的照片都是从上海市儿童医院用药问答的微信和医院的官网上下载下来的,里面承载了她们家人对李志玲药师以及整个药学团队的感激之情。对于李志玲而言,患者回馈的每一份感激与惦念,是一名医者最为珍贵的收获。

科普,一直在路上;学习,也一直在路上。这位儿科界志玲姐姐说,每一个问题的回复,背后都有大量知识储备作为积累,一个药师要做到“问不倒”,就必须饱含热情地不断学习。“我们与患者,都在这段沟通关系中互相学习,一起成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