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买爱情?脱单便利店、脱单盲盒等花式脱单靠谱吗?专家解读AB面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文、图、视频
“现在1元脱单真是火啊,公园有,抖音有,淘宝也有……”线上有“月老办事处”“红娘摆摊”“盲盒恋人”“淘爱会”,线下有网红“脱单便利店”,最低只需花费1元就能换取1个陌生人联系方式,这样的花式脱单社交方式靠谱吗?听听专家如何解读。
● 电商平台开起“红娘办事处” ●
“爱情不就来了吗?简简单单,祝你脱单”,在某大型电商平台搜索栏输入“脱单”二字会跳出“一元脱单”关键词,点击该关键词进行搜索后发现有10余家冠以“月老办事处”“盲盒脱单”“微信摆摊”等名称的店铺。店铺详情页显示,只需1元就能留1个微信,只需1元就能拿1个微信,“1元就能交朋友”,还有“你再不脱单就要过年啦”“你想脱单吗?爱情盲盒体验,着急脱单的看过来”等直击单身年轻人痛点的宣传标语。
据店家介绍,交易可留下自己的微信或QQ号,也可以领取“小哥哥”或者“小姐姐”微信或QQ号,其中“小哥哥”微信只需1元,“小姐姐”微信需2元,留下自己的微信“拍5送2”然后把“微信”“哪里人”“性别”“年龄”等详细信息发给客服。值得一提的是,购买选项中,还有一项是店主微信,该购买选项标明“店主单身”。
商品评价页面,近期赞同数量和评论数量最多的一条评价是:“骗人的,不建议买,1个微信被几千个人加,小姐姐都回复不过来啦。”有买家表示“不好不好,加上就骂人”“售后为零,反正1元,出了问题无解”“买微信号的都是打包购买,加我的都是一买几十个的,比现实还不靠谱”,也有买家表示“还不戳,交友的话挺好的,要是正经想处的话就免了吧!”
按照指示,记者花费1元购买了“小哥哥”微信,恰逢“双十二”,店家还推出了“买一送一”优惠活动,客服私发了共2个微信号,添加后截至发稿,对方尚未通过好友申请,但是店家明确表示“对接后续与本办事处无关”。
此外,围绕“脱单”关键词进行搜索,几大主流电商平台还有“淘爱会”“脱单小纸条”等店铺号称能提供找对象、交友约会、征婚相亲、代聊代追、监督脱单等相关服务,不乏买家在商品评论区自我介绍、在线相亲,所留信息真假难辨。
● 线下“脱单便利店”旺季客流量过万 ●
不仅线上有“月老办事处”,线下也有“脱单便利店”,位于上海南京东路上的这家脱单便利店最近在各大社交平台上都很“热门”,热门到连别的城市也开始效仿。据某社交平台介绍,东莞也有了一家“上海同款脱单便利店”,东莞网友称“不用飞上海”了。
据了解,上海这家脱单便利店建于2020年,在某购票平台上所售卖的成人门票为49.9元,还有与相邻的“失恋博物馆”“上海星空艺术馆”等景点打包出售的景点联票,也有“门票+脱单瓶+拍立得”等套票以及“许愿胶囊”“成人邂逅胶囊”等项目票,记者从店长处了解到,寒暑假期间,该店铺每月客流量最多可过万。
“你以为你看到的是漂流瓶吗?这可是一整面墙的单身男女。”“邂逅胶囊”也就是大家口中的脱单瓶最受消费者欢迎,墙上摆放着按照星座和日期分类的脱单瓶,总共有365个格子,每个格子至少放着4到5个脱单瓶。粉色瓶内装着女性的“邂逅小纸条”,橘色瓶则是男性的。明显女性数量要远远多于男性,记者在现场见到的也多为女性消费者。
店铺介绍宣称“邂逅胶囊”“安全、靠谱、有趣、脱单”,真的安全?真的靠谱吗?显然有待进一步考证。“邂逅胶囊”分为“标准版”和“白富美/高富帅版”,投放和拿取费用为3元至99元不等。瓶子外侧显示出生年月、生活工作地以及理想型等简要信息,从标签信息来看,00后大有人在,年龄最小的消费者为2004年出生。瓶内“邂逅小纸条”则包含姓名、身高、生日、地区、微信号、自我简介、择偶标准等更为详细的信息。
有消费者购买“邂逅胶囊”后添加异性微信,结果对方直接在好友验证页面回复“你好,有女朋友了,不好意思”。
“觉得店名听起来很新奇就来了。”“新型的线下交友体验店,感觉挺有意思的。”“抱着试试的心态来的,剩下的就交给缘分啦。”多数消费者抱着猎奇心理来到这里,却也有人执着打卡,希望能在这里成功脱单。
== 专家解读 ==
脱单便利店、脱单盲盒等花式脱单社交方式靠谱吗?昭示了年轻群体怎样的心态?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陆晓文解读了这一现象的AB面,带我们一起透过现象看本质。
记者:您怎么看待这种花式脱单的新型社交方式?您觉得它靠谱吗?
陆晓文:靠不靠谱很难下定论,因为它既存在偶然性,也存在必然性。中国自古代起就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习俗,在过去的婚恋中起着必然的作用。脱单便利店也好,脱单盲盒也好,都只是一种新形式而已,和我们过去的“红娘”“媒婆”类似。当然了,这种社交方式也有很大的偶然性,成功率可能不高。究竟能否成功脱单,甚至走进婚姻殿堂,都是很难说的事情。
记者:年轻人为什么热衷脱单便利店、脱单盲盒这一类新型社交方式?
陆晓文:这种现象其实揭露了年轻一代普遍有的“四重恐惧”,也就是社交恐惧、恋爱恐惧、结婚恐惧和生育恐惧。社交恐惧,主要是因为现在年轻人至少有二十多年都在学校读书,始终待在自己熟知的小圈子里,等从学校踏入社会,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惊慌失措,所以他们更习惯于线上交往,慢慢丧失线下面对面与人打交道的技能。同样的,婚姻、恋爱、生育恐惧也是年轻人压力和焦虑的来源,他们不知如何处理、如何应对。
记者:那么年轻人怎么做有利于克服您刚刚提到的这“四重恐惧”呢?
陆晓文:首先我要鼓励年轻人勇敢一点,要敢于去适应这个社会,不要一直选择逃避,一直通过键盘与外界交流;其次要勇于“破圈”,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要一直待在某个小众的圈子里,要敢于走出来,与更多的人交往;再者要学会适当地排解内心的压力和焦虑。
记者:除了年轻人自身做出努力,其他人是否也可以帮助他们?
陆晓文:我觉得妇联、共青团等相关单位和社会组织,包括年轻群体所在的工作单位,可以主动地为年轻人交流交往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愿意从屏幕前来到阳光下,面对面与人沟通和交流,官方提供平台,帮助年轻人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记者:有资本逐渐入场脱单便利店、脱单盲盒等,为免被资本“围猎”,我们是否要提高警惕?
陆晓文:安全问题还是需要注意的。首先,经营者自己要自觉,商家自身应当规范化、合法化、合理化运营,保护好消费者隐私,做好相关物料的保管和销毁工作。其次也需要有关部门有效监督和监管商家运营,以免违法乱纪的行为出现,或者消费者求助无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文、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