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装电梯,为居民的获得感做加法
经过街道城管部门的排摸,全街道加装电梯总量有108栋楼。受访者供图
打浦桥街道是一个老公房集中的区域,加装电梯就成为街道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经过街道城管部门的排摸,全街道加装电梯总量有108栋楼。这些天走进北蒙三、蒙西等老公房小区,随处可见蓝色围挡,两三个平方米的地方,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居民们进进出出也都关注着,盼望坐电梯上下楼的日子早日到来。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居民自治,一个也不能少
加装电梯是一项居民自治自理的工作,从意向提出、意见征询到集资、做方案都由所在楼组居民自己选派代表来做。当时,根据有关部门的规定,加装电梯需要85%的居民同意。但是,打浦桥街道认为,加装电梯由居民自治自理,是一项最能体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帮助居民做好这项工作,不仅仅解决了居民上楼难的问题,也一定会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因此,他们要求坚持做到意见征询一个也不少,让每一位居民都参与其中。蒙西小区有一位二楼的居民,在意见征询时坚决反对加装电梯,该楼组加装电梯工作被迟滞。街道和居委干部反复上门做工作,摸清他反对的真正理由,对症下药。最后,该居民被街道和居委干部的认真、执着所感动,终于松了口。考虑到该户居民的实际情况,居委还对该楼栋基础费用分担方案进行了进一步优化。目前,这栋楼的电梯加装工作已经排上议事日程。
为了帮助“业余”的居民代表能更好地完成电梯加装前期工作,街道特地成立了“电梯加装办公室”,请一位资深社工坐镇,同时也请电梯加装设计和施工单位一起来,帮助居民解决实际问题。自从这个办公室设立后,打浦桥街道加装电梯的合同几乎都是在这里促成的。而一些房型不规整、常规安装有难度的楼宇,也在这里找到了一个个解决方案。
在这里,出现了全市第一个安装在内天井的电梯加装方案;有了因位置狭窄将轿厢从630kg减小到450kg的方案;这里的电梯,既有平层入户的,也有半层入户的。
加装电梯,是解决居民出行难的实事,加装电梯的过程,又是基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最好实践。打浦桥街道让社区居民人人参与,以高水平的居民自治自理提升了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螺蛳壳里,千头万绪总是情
北蒙三小区是一个建造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旧小区。作为一个成片加装电梯的小区,有人曾担心这里的居民不配合。结果出人意料,第一栋居民楼加装电梯完成后,示范效应正向传播,楼组签约率直线上升。不但楼上的居民积极争取,一楼的居民也大多配合。这一“奇迹”还要追溯到前几年小区整治。
前几年,为了建设美丽家园,打浦桥街道开展了一次整治行动,拆除了一些违章建筑,清理了角角落落堆放的垃圾,腾出地来,增加了一楼的绿化,为一楼居民带来了福利。街道用心用情为居民办实事,居民们记着这份情。这次加装电梯,一楼居民觉得,街道一心为我们着想,我们有什么理由成为加装电梯的对立面呢?
在打浦桥街道城建中心,工作人员给记者看了一张地图,两份工作报表。地图是街道楼宇分布图,图上密密麻麻地标示出108栋待加装电梯的楼宇,三种颜色代表三个阶段,电梯加装计划一览无余;报表是电梯加装月报和周报,工作的进程、待解决的问题、已解决的问题、责任人等巨细靡遗。看着这三份文件,打浦桥街道电梯加装的一幕幕就在眼前展开。
蒙西小区因为加装电梯,有二十几个车位被占用了,街道和居委会干部们想方设法,和周边的商户协调,以错峰停放的方式,解决这二十几辆小车车位。同时,还利用原有设施,改造了一个智能非机动车停车库,增加了200多个助动车车位。
就在这个无人值守的智能非机动车库旁,一座窗明几净的阿尔茨海默病老人日托机构“记忆里”已经投入使用。不远处,一座用小区里空闲地带设计,方便居民休憩、交流的低碳花园也已经对居民打开大门。而在社区活动中心门口,几位老人拉家常,头上,是专为他们安装的雨棚。加装电梯,加的是设备,而打浦桥街道却用对老百姓的全心全意,在电梯之外,增加了这座城市、这个街区的温度。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