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验室就在你身边!“活力创城”的开局之作:上海青少年创新学院成立
2021-12-16 青年

上海青少年创新学院。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摄

青年报记者 陈嘉音

一块铜板,一块铝板,双手置于其上就能在安培表上发现电流——这是在模拟原电池中电解质的作用。昨天,红遍全网的“不刷题的吴姥姥”穿着标志性的马甲,来到了上海青少年创新学院,将现场科创玩具中物理原理娓娓道来。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全民大学物理。”吴教授说。而于昨日成立的上海青少年创新学院,则为这种梦想提供了一种可能。

上海青少年创新学院成立

网红教授“吴姥姥”化身“领路人”

如果要说现在互联网上最红的科普达人,“不刷题的吴姥姥”肯定是其中之一。

网友热推的“吴姥姥”是同济大学退休物理教授吴於人,今年72岁了。她投身物理科普,已走过了16个春秋。铁锅演示天眼、扫帚模拟射线……视频里的她用各种生活道具,演示出了各种艰难晦涩的物理学知识,收获了一百多万粉丝的喜爱。

前往知识殿堂的道路上,像“吴姥姥”这样的领路人越来越多。“学物理不需要死记硬背,要善于动脑筋,教育也是如此。”吴於人说道。

青少年发展,培养创新能力是关键词。《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实施青少年“活力创城”五年行动计划,加强青少年双创服务平台建设。

作为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昨天,上海青少年创新学院成立暨创新市集展示活动在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上海团校)举行。这是“活力创城”的开局之作,也是迎接建团百年、启动新时代上海青少年双创工作的重要起点。

仪式上,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主任周建军,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戴冰共同为上海青少年创新学院揭牌,标志着《上海青少年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事项“上海青少年‘活力创城’五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市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朱红向大家介绍了创新学院的规划方案,勾勒出学院未来的图景。

当天,吴於人和“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非遗第三代传承人原伟民、市大学生科创基金会副秘书长江华、科大讯飞上海公司总经理谢何、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创始人何嘉、清晨录音棚创办人刘攀成为了创新学院首批创新导师。

“有这么好的一个地方,这么好的一个学校,是上海青少年的福音。”在上海青少年创新学院成立仪式上,吴教授表示。她所在的智勇科创团队已经有十几年的青少年特长教育的沉淀,她愿意把经验教训和所有成果与上海的青少年分享。“只要创新学院需要,我们竭尽全力”。

“家门口”的“创新实验室”

打造可持续、可转化的创新生态圈

将创新的“种子”种下,只是第一步。它的成长还需要一个有活力、有乐趣、有意义,可持续、可链接、可转化的创新生态圈。

仪式上,即将于长宁区新华路街道、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落地的两家“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上海青少年创新实验室”同时揭牌。

在市商务委的大力支持下,团市委抓住“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国试点的契机,推动青少年参与创新的场景与社区生活、街区商业、园区产业等进行紧密结合,联动委办、街镇、学院、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探索在青少年的“家门口”打造“创新实验室”。

据悉,上海青少年“活力创城”五年行动计划是一项旨在优化青少年双创环境,提升青少年创新素养,塑造具有上海特色的青少年创新教育、实践和人才服务的引领性工作,包括“一个创新学院、两大工作品牌、X个特色示范区域和一套青创指数监测体系”。

新鲜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属于“创客”们的创新市集活动

在创新的舞台上,上海青少年正在创造无限的可能:魔术、文创、志愿服务……他们用更扎实的知识,迎接更宽广的天地。

当天,青少年创新市集活动也在上海团校的先驱广场和梦创工坊拉开帷幕。来自全市科技创新、社会创新、文化创新等领域的青年创新爱好者、创业者们,以精心设计、图文并茂、声画交融的展陈方式,为大家带来上海青少年创新创造的全新体验。

上海交通大学的徐方卫是交大创业团队鸣渊园公司的一位成员。通过一次老年人阅读习惯的调查,他和团队成员发现,老年群体的阅读意愿很高,但阅读时间和质量都有所欠缺,同时缺少高质量代际沟通。于是,他们希望搭建高校青年与银发一族的沟通桥梁,做到“老有所看”,打造高质量代际沟通与情感交流城市阅读品牌及系列文创产品。“现在,我们‘老有得看’品牌项目覆盖全国学生志愿者人数超500人。”他骄傲地说。

青年报记者 陈嘉音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