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改革进行时|引凤归巢,是什么让他们愿意留在崇明?
崇明选调生服务花博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在崇明,一档崇明小姐姐《方言说》节目可谓家喻户晓,90后青年陈宇雯用这档方言节目介绍生态岛建设,传播崇明文化,播放量已突破千万。而就在几年前,陈宇雯还在陆家嘴上班,放弃市区高薪工作回到崇明,她也没想到自己会开启一片新天地。服务前移召唤“燕归巢”,创造平台吸引“凤来栖”,以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为契机,崇明共青团探索出了一条有生态岛特色的人才培育创新机制。
// 有些机会只有崇明才有 //
今年1月,土生土长的崇明小囡施健从华东理工大学毕业,回到崇明成为了一名选调生。研二那一年,施健在学校的宣讲会上了解到崇明有定向选调生这一人才政策,就坚定了要回崇明建设家乡的决心。“建设新崇明需要我们这一代青年奉献自己的力量,注入‘青春力量’。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自己热爱的厚土上工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施健
施健说,近些年,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选择回崇明发展,因为崇明有很好的人才政策,为广大青年干事创业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今年5月,施健成为花博会长期管理岗志愿者,带领300余名“小白鹭”志愿者圆满完成志愿服务,保障近8000架次无人机展演亮相花博园。“一毕业就能负责这么大型的活动,家乡给了我们这些年轻人锻炼的机会。”
《方言说》中的崇明小姐姐陈宇雯也是个地道的崇明姑娘。小时候,出岛回岛只能靠船渡,遇上大风大雨时常停航,回个家都需要“看天行事”。出生在那个年代的孩子,多数是在父母“长大后去市区发展”的思想灌输下长大,她亦是如此。大学毕业后,英语专业的陈宇雯如愿在陆家嘴一家涉外的律师事务所就职。她也没想到,受到家乡村官招募吸引辞职回乡的她,如今会做出一档传播量如此之大的节目。
陈宇雯
她拍摄的崇明小姐姐《方言说》走进了崇明的千家万户,在崇启海地区广泛传播,播放量已突破千万,成为了传播崇明方言、崇明文化的有效载体。“崇明方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牵起岛内外家乡人士对家乡的种种情愫,这也是在崇明才能产生的效应。”陈宇雯说,她感谢自己当初“无心插柳”回到了家乡,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传承崇明方言、崇明文化的行列中来,让更多的“无心插柳柳成荫”,让更多的燕归巢。
// 打造品牌效应召唤“燕归巢” //
结合生态岛建设打造对年轻人有召唤力的品牌,以项目化培养的方式吸引青年人才回到崇明、留在崇明,帮助青年干部人才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为生态岛建设贡献青春力量,这是崇明共青团以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为契机,立足崇明区域特点,对人才培养机制的一种创新。
“燕归巢”崇明籍大学生回乡工程正是其中之一。这一项目由崇明区委组织部、崇明区人社局、崇明区团区委共同打造,聚焦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人才需求,围绕“服务、培养、共享”的目标,通过组织开展回乡实习、就业创业信息发布会以及杰出青年返校等活动,帮助崇明籍大学生深入了解家乡发展现状及前景,激发崇明籍大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为“蝶变‘十四五’,建设新崇明”凝聚青春力量。
优秀崇明籍校友回校宣讲
针对不同的群体,“燕归巢”都有针对性的服务。如对于在校崇明籍大学生,畅通信息渠道、提供锻炼机会、搭建信息平台,连续14年召开崇明籍大学生就业创业信息发布会,连续8年举办崇明籍大学生暑期回乡实习活动,为崇明籍大学生提供各类实习岗位。针对回乡就业创业崇明学子则有一系列出台政策红利。如鼓励崇明籍优秀大学生回乡就业,对回乡工作满五年,且毕业于“双一流”院校的本科生、在“双一流”院校连读的硕士生、在“双一流”院校连读的博士生给予培养补贴等。
近日,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发布的2021年度社会实践活动总结中,“燕归巢”项目也获评2021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据介绍,自2018年以“燕归巢”命名大学生回乡工程以来,近三年参加崇明籍暑期回乡实习活动大学生共1050人次,近5年来崇明籍大学生回乡就业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越来越多的崇明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工作中。
// 贴心服务青年吸引“凤来栖” //
服务前移召唤“燕归巢”,打造平台吸引“凤来栖”。近年来,崇明团区委还开展“凤来栖”青年人才来崇工程,不断吸引非崇明籍优秀青年人才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仅今年,崇明区就招录了来自北大、复旦等16所“双一流”高校的24名选调生。
魏青鸾
是什么让这些青年愿意留在这里?到位的服务是一方面。魏青鸾是2021年度崇明区定向选调生,目前在区委组织部工作。在崇明,魏青鸾说自己找到了“家”的感觉。“从公寓到单位骑自行车只有20分钟的路程,崇明区为我们选调生安排了拎包入住的免费公寓且位置距离商圈较近,生活便利的同时幸福感得到了提升。”魏青鸾说,“在这里有家的感觉,雨天的顺风车、忙碌时刻的开心奶茶、加班时候的‘我等你’……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贴心的同事,温暖的领导,他们为我在崇明提供了停靠的港湾。”
任小平
生态岛建设带来的机遇和实践则是最好的人才“培育皿”。从安徽来到崇明创立了上海瀛庙果蔬专业合作社的任小平,借着花博会的机遇尝试发展特色花卉生产。她潜心钻研红掌花种植技术,将合作社发展成为了崇明岛上最大的红掌生产基地,也成为了集特色花卉栽培、花卉科普、多肉创意组盆、艺术插花、亲子花卉游、生态休闲体验于一体的花仙子乐园。花博会举办期间,她为花博南园建起了一座拥有2.1万盆红掌的红掌花艺术花园。“也只有在崇明生态岛,能为我提供这样的发展机会。”
将优秀的人才纳入优秀青年干部人才库,打造青年人才蓄水池,已将120名青年干部人才成功纳入库;制定针对不同群体的“高峰”计划、“青苗”计划和“种子”计划,为崇明区储备一批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青年干部人才队伍……青年人才是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事业的不竭动力,以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为契机,崇明团区委的“选、育、用”三步走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正在不断为生态岛建设带来青春的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