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最早刊于《新青年》,这本真迹如今来到校园
2021-12-2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中共一大纪念馆馆藏文物中有一批刊物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新青年》。发行于1917年4月1日的《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昨天在中共一大纪念馆礼兵队的护送下呈现在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的课堂里,为同学们揭开一篇题为《体育之研究》文章背后的故事。文章针对当时教育活动中重文轻武的颓风所提出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观点,时至今日,依旧醍醐灌顶、振聋发聩。

新青年的六项标准还应再加一条!

在《觉醒年代》剧中,毛泽东的出场镜头是这样的:军阀割据下的长沙街道,青年毛泽东腋下夹着《青年杂志》(《新青年》前身),迎雨奔跑。之后,青年毛泽东根据自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从体育这一角度出发,也参与到这场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之中。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6年,自第二卷起《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在《青年杂志》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陈独秀提出了“新青年”的六项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当时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一名学生读后认为,这六项标准还不全面,至少要再加上一条:健壮的而非体弱的。

这名青年思想进步活跃,热爱体育运动,对游泳、乒乓球、足球等运动项目都颇为擅长。他对“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的状况,深感忧虑。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他看到了体育对增强民族体质、提倡武风、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作用,并把自己对体育的研究和见解撰写成《体育之研究》一文。

文章作者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向《新青年》杂志投稿。杂志社收到稿件后,觉得文章不错,却因作者的名气不够,不想立即发表;陈独秀阅读后,对文章大为赞赏,要求立即刊登。

就这样,1917年4月1日《体育之研究》发表在了《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文章针对当时教育活动中重文轻武的颓风所提出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时至今日依旧醍醐灌顶、振聋发聩。作者正是时年24岁的毛泽东。

体育强国梦正汇入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中

“二十八画生”取自毛泽东繁体字姓名的二十八道笔画。在《体育之研究》中,他大力倡导体育,指出发展体育对于增强民族体质、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作用,其重视体育的思想,对今天中国发展体育强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体育之研究》是迄今发现的毛泽东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也是系统研究中国体育的开篇之作。作为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毛主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政治生涯以一篇体育学研究论文拉开序幕。这既是兴趣使然,亦是历史必然。”中共一大纪念馆宣教专员张粟为全体师生动情地讲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新青年》杂志第三卷第二号,距今已逾百年历史。该期收录文章14篇,除《体育之研究》,既有宣传新思想、新言论的文章,如陈独秀《俄国革命与我国民之觉悟》,也有文学创作、翻译与评论,如胡适翻译的莫泊桑原著《梅吕哀》、刘半农的诗歌《咏花诗》等。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体育强国梦正在汇入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之中。体育健儿奋勇争先,体育盛会举世瞩目,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国家力量日益强盛,《体育之研究》中的毛泽东体育思想仍在不断指导实践、闪耀光芒。

在此次中共一大纪念馆“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课后,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2106班级入团积极分子陈雨菲说,这让大家了解到文物背后的思想内涵,保管文物的工作也让学子们真切感受到了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责任使命与工匠精神。“作为入团积极分子,我要树立远大志向,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不忘强身健体,争取早日成为光荣的共青团员,为祖国百年奋斗目标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