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郑金龙:这是一个关于巴旦木、红枣和玫瑰花的故事
2021-12-2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12月,一大批来自南疆的巴旦木、核桃和红枣,正从喀什马不停蹄地奔向全国各地。靠着一方得天独厚的水土,一位来自上海的援疆青年,用十年时间,为这座县城寻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另一方面,十年的扶贫耕耘,也让上海闽龙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金龙感受到,扶贫给当地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收益上的增长,有一些看不见的东西,也在慢慢发芽。随着一条条先进的生产线布设开来,当地人的自我生长力量也被重新唤醒。

从新疆喀什的硕果累累,到浦东川沙的玫瑰飘香。无论是产业扶贫,还是乡村振兴,郑金龙都在寻找一条更根本的解决之道。  

  从“只收购”到“本地办厂”  

2010年,第一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确定上海新一轮对口支援地区为喀什四县:泽普县、莎车县、巴楚县、叶城县。喀什是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其中莎车县属国家挂牌督战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郑金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上了开往新疆的飞机。

一开始,郑金龙的想法还只是停留在“收购产品,再运出来”的层面。当地的农产品质量虽好,却无法进入企业采购的正规渠道。原因有二,首先是运输条件有限,其次是当地人不会按照品质分级。“比如从树上摘下来的苹果,无论是绿的还是红的,索性一股脑儿地卖掉。这时需要一个企业作为桥梁,把它们转化成有资质的商品。”

但是随着考察的不断深入,他渐渐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要实现真正长久的、可持续的帮扶,光靠收购、运输,还远远不够。”

截然不同的风土地貌,让他真正理解了“不到新疆不知道祖国有多大”。当他看到当地落后的产业、生活拮据的贫困户、不上学光着脚在泥路里乱跑的孩子,家国情怀在心头油然而生。“要帮他们,就得要把产业做起来。”郑金龙这样想着。

南疆的气候干燥,适合枣树生长,加上充足的光热资源、极佳的光照条件,便有了甘甜可口的南疆红枣。但是收成怎样,全靠老天爷赏饭吃。2011年,为改变南疆红枣收成全靠天的情况,引水渠、打水井,收集有机肥,改良土壤,打造出1200亩国家级红枣种植示范基地。

十年前,喀什的基建设施落后,他坦言当初也承担了极大的风险,“没人知道会不会亏”。根据扶贫战略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他在喀什泽普县成立了新疆闽龙达干果产业有限公司,对当地优质特产进行现代化加工,不断创新研发精深加工方式,为当地百姓创造就业岗位。

郑金龙说,新疆素有“水果天堂”的美誉,却受制于地理偏远、运输流通成本高、损耗大、标准化程度低等现实情况,无法向外批量销售。为此,他们在南疆引进首条国际上先进的鲜果冻干技术设备产线,将含有大量水分的鲜果在接近-60°C时,急速锁鲜固形,既解决了大量鲜果来不及卖、难储存的问题,又满足了市场的消费需求,同时填补了当地鲜果精深加工产业的空白。莎车是世界第二大巴旦木主产区,小蜂农业一期工厂在莎车县引进国际先进榨油技术,用低温冷榨工艺、短时压榨技术配以微米级过滤工艺,让巴旦木油和核桃油的品质达到国际一流。

十年间,他带领企业先后在南疆建起新疆闽龙达干果产业有限公司、新疆小蜂农业创新发展有限公司一期和二期工厂等三个现代化工厂,9条精深加工产线,就近解决就业1000余人,带动种植农户近2万人增收致富,并在贫困地区打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品,真正使帮扶工作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企业因此获得“全国万企帮万村先进民营企业”“上海市重点援疆企业”等荣誉称号。

  一所传递希望与梦想的“学校”  

“与其说我们建的是工厂,不如说建的是一所学校,一所从小学到高中的综合性学校。”郑金龙说道。

为了坚持人才就地培养,构建内生动力,他大量招收当地各少数民族员工,优先招聘当地建卡立档贫困户。不过与在其他地方办厂不同,在本地办厂,对员工的培训得从最基础的卫生习惯培养开始。

过去当地的生活环境较为落后,住的是土坯房,用的是旱厕。“我们开的是食品厂,对食品卫生安全有着很高的要求。”从洗手开始,再到如何保持工作服的干净卫生,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手把手地培养工人的卫生习惯。

“跟他们接触得多了,当地人的善良和淳朴经常让我感动。”工厂里大部分都是女工,每个人都能歌善舞。对她们而言,“去厂里上班”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不仅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有了自己可支配的收入。“女工们的积极性很高。在工厂里干起活来,还会时不时跳舞,只要你在现场,就很容易被她们的热情感染。”郑金龙回忆道。

在厂里的小卖部,5块钱一罐的红牛是最贵的饮料。有一次,郑金龙跟女工们一起吃饭,有一位女工去小卖部买了瓶红牛,当做礼物请他喝。“当时特别惊喜。可能从那次开始,大家就觉得我爱喝红牛,其实我平时从来不喝的。”郑金龙笑着说。每次收到红牛,他都会甘之如饴地喝掉,接着下次就会收到更多的红牛,他颇有些哭笑不得。

日子一天天过去,工人对工作的内容驾轻就熟,但是思维习惯的转变还需要时间的帮忙。“十年来,不仅仅是卫生习惯,我更看到了风俗的变化,原来本地人比较重男轻女,对孩子的培养更是放任自流。”他回忆道。

“以前,大家手里基本不会有什么存款。但现在我跟他们闲聊,他们会聊起自己正在攒钱买房,要攒钱给孩子考大学。”郑金龙满怀喜悦地分享着他十年来的所见所闻。

“今年,我们又新建了一座工厂。”他对未来的援疆工作满怀信心。

  “小玫瑰”写出乡村振兴“大文章”  

有人说,上海的城市与乡村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相辅相生、平等发展的关系。那么从南疆到上海乡村,郑金龙则是在这枚硬币上,翻出了新的花样。

在上海浦东新区连民村空气中,总是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作为浦东的本地企业,郑金龙紧随乡村振兴的步伐,在上海连民村引进南疆的沙漠玫瑰,让这个村子重新焕发了生机。

2018年,郑金龙着手在连民村建设“好熟悉· 玫瑰里”玫瑰书屋,逐步打造近200亩的玫瑰园种植基地,基地目前种植有沙漠玫瑰、法国墨红、大马士革、滇红玫瑰等多个玫瑰品种,仅前期种植资源改良培育就耗时3年。

“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我们也在培育国货。”他告诉记者,他们目前正在和上海应技大化妆品专业合作,想打造一款国潮护肤品牌。

2020年,闽龙实业创建了玫瑰工坊,致力于集“玫瑰种植+玫瑰纯露与精油生产+玫瑰产品品鉴”为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创新,打造国际一流玫瑰品牌,打造浦东、上海乃至长三角区域的工业文旅新地标,以小玫瑰谱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目前,玫瑰工坊已经可以实现玫瑰采摘、纯露萃取体验、玫瑰花茶和玫瑰咖啡品鉴、团建拓展、会务活动等功能。目前已有很多单位在玫瑰工坊开展团建活动与会务拓展,还有高校在工坊设立教职工活动基地。企业正结合南疆花卉种植资源,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产品革新迭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在是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2020年,被国家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等八部委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去年,团支部组建的“闽龙援疆突击队”荣获了上海市五四青年集体奖。

近日,郑金龙当选由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于今年7月启动的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感谢浦东团区委、团市委这些年一直在青年工作及个人学习成长方面给予我的指导、关心和帮助。也是在团委的指导下,企业成立了团支部,在企业发展的路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企业往什么方向走,正是这些年接触并参与了团的工作,给予了我启发,我们的发展要把国家战略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郑金龙说。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上海年轻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紧跟上海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步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不断贡献新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