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上海,“遇见” 世界的经典
2022-01-02 生活

遇见博物馆上海静安分馆。 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在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中,作为“中外艺术会客厅”的遇见博物馆上海静安分馆热热闹闹地开幕了。开幕照例有大展,与众不同的是,这里的开幕大展是两个重量级精品展:“遇见印象派——诺曼底·十九世纪欧洲绘画流变”和“遇见古埃及——黄金木乃伊”。61幅莫奈、柯罗等大师的名画真迹,6具来自曼彻斯特博物馆的黄金木乃伊珍品以及大量古埃及文物,让这个地处上海北部的博物馆成为人们遇见东西方文化艺术精品的最好去处。 

  诺曼底,除了战争还有艺术  

诺曼底,一个法国的行政区,诺曼底战役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已经被载入人类历史。很多人因战争记住了诺曼底,人们不知道的是,诺曼底并不只有战争。诺曼底优美的风景,曾吸引很多法国画家前来写生。1860年,诺曼底通了火车,交通方便了,更多的画家涌入诺曼底,诺曼底成为法国艺术圣地。这几年,国内关于法国绘画的展览很多,莫奈、雷诺阿等印象派大师和作品已广为人们熟知,但很多人不知道,作为印象派绘画的摇篮,诺曼底留下了莫奈等印象派大师一路走来的坚实足迹。

“遇见印象派——诺曼底·十九世纪欧洲绘画流变”展。

走进展厅,大师们的真迹赫然在目:莫奈、马奈、欧仁·德拉克洛瓦、古斯塔夫·库尔贝、欧仁·布丹、柯罗……满目精品,让人甚至觉得一时不知怎么看。与商业画作不同,这里的画作,作为艺术家的个性化艺术,以小幅为主,笔触更加细腻,风格更加鲜明。这些画作中,绝大多数都是诺曼底风光,最有趣的是,仅埃特勒塔,就有三位画家的大作。莫奈画埃特勒塔,将远处的小石塔置于岩石的孔洞中,塔虚岩实,青灰色的岩石、绿色的海面,都用莫奈标志性的光影画法,层次丰富,动感极强。而欧仁·德拉克洛瓦画埃特勒塔,将石塔与象鼻岩石连为一体,海面平滑如镜,夕阳下的埃特勒塔静谧深邃。保罗·于埃则干脆将石塔隐入象鼻岩后,画面上只看到石墙厚重,连海水都是墨绿色的,一派凝重。

作为法国绘画的圣地,无论巴比松派还是鲁昂派,都留下了他们对于诺曼底风光的个性诠释。而正是在这样百花齐放般的诠释中,逐渐形成了当代19世纪艺术最出色的代表之一——印象派。画展上,可以看到欧仁·布丹那些色彩明快的高光作品,也可以看到杜布尔《在翁弗勒尔海滩上拾牡蛎的妇女》那样逆光写实的作品,更可以看到莫奈等印象派大师是怎样一步步形成自己独家风格的。

“遇见古埃及——黄金木乃伊”展。

  古埃及,令人向往的另一个文明发源地  

然后,我们就从轻灵的19世纪画展,一脚踏进了历史感厚重的“遇见古埃及——黄金木乃伊”展厅。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木乃伊几乎成了这个神秘国度的象征之一。法老和贵族们追求永生,他们相信死亡只是生命按下了暂停键,一定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已经停滞的生命重获启动。木乃伊,就是生命重启的一种方式。古埃及人相信,神祗是永生的,他们的身体一定是永不腐朽的黄金,所以,古埃及人就在制作木乃伊时,用黄金装饰。

工匠们精心制作亡者的脸部和身体模型,将他们再现在木乃伊盖板上,然后用黄金装饰,用与神祗眼睛一样的青金石来制作木乃伊盖板上人像的眼睛。他们相信,经过这样处理,他们尊贵的朋友可以获得更加高贵的生命。这次展览带来的法尤姆肖像木乃伊令人震撼。为了让死者真实的面容体现在木乃伊上,2000多年前,古埃及人用蜡和颜料混合,在木乃伊改版的头部位置上,绘画出栩栩如生的死者肖像。这些肖像逼真如摄影,很多观众惊叹:这是2000年前的绘画吗?6具木乃伊,6种不同的生命追求意向,把古埃及人的生命理想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理想,也不尽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对于古埃及人来说,生活,也是值得去追求尽善尽美的。

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是人们最熟知的古埃及人物,不过,很多人熟悉的是好莱坞电影里的伊丽莎白·泰勒。这次展览,博物馆特地展出了一枚刻有克里奥帕特拉头像的青铜币。青铜币上,埃及女王鼻梁高挺,头发呈螺钿状,美丽而威严,让人们对埃及女王的所有想象安然落地。而古埃及人喜爱的珠宝首饰、生活器具,都给木乃伊这个以死亡与重生为主题的展览增添了生活理想光芒。

  莫奈“拍了拍”克里奥帕特拉  

展览很有分量,但几乎所有人都有一个疑问:这两个主题内容截然不同的展览为什么会同时成为遇见博物馆上海静安分馆的开幕大展呢?遇见博物馆策展人孔博川小姐似乎很理解记者的疑问,她告诉记者,两个展,无论哪一个,都够分量单独成为开幕大展。策展方考虑到“遇见古埃及——黄金木乃伊”都是古代文物,而且主题比较沉重,因此,希望通过“遇见印象派——诺曼底·十九世纪欧洲绘画流变”的展览,让观众的观感更加轻松一点。孔博川说,木乃伊是埃及文物中重量级展品,但他们并不希望观众在参观“遇见古埃及——黄金木乃伊”展览时只关注木乃伊,因此,他们特地借来了很多与古埃及人生活相关的展品,希望比较客观地呈现古埃及人2000年前的生活状态,了解古埃及文化,进而了解古埃及人的这种生命信仰是怎么来的。

这几年,上海的各类艺术展览空前活跃,很多现当代的艺术大师的作品都与上海观众见了面。毕加索、梵高、莫奈等都已经成为了上海市民耳熟能详的名字。孔博川说,他们办展的目的,更多的是希望观众能通过“遇见印象派——诺曼底·十九世纪欧洲绘画流变”,多少了解一点印象派的兴起和形成过程,多增加一点美术史的知识和认知,通过对印象派的发展过程的了解,更深刻地理解大师们的成熟作品。

当你带着几分沉重地走出“遇见古埃及——黄金木乃伊”展厅,走向法国艺术家的画展,一定会感到莫奈用他的光影变幻,轻轻地拍了拍埃及女王,让女王威严的面容上有了一丝笑容。而这个冬天,也似乎随着这一缕微笑温暖起来了。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