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听两会|连续四年关注科普,今年这位青年委员要推“元科普”
2022-01-1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今天开幕,连续4年以科学普及作为提案内容,履职的最后一年,80后青年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姜雪峰依然执着于这个主题,今年,“元科普”是他想要大力推广的概念。

 “元科普”提倡让前沿科学家做科普 

在2017年科普产业化上海论坛上,上海市科普作协名誉理事长卞毓麟首次提出了“元科普”的概念。什么是“元科普”,是指工作在某个科研领域第一线的领军人物生产的科普作品,它的特点是对本领域科学前沿的清晰阐释,对知识由来的系统梳理,对该领域未来发展的理性展望,以及科学家亲身沉浸其中的独特感悟。

“提倡和鼓励科研人员做科普,应该有一个重要的内在逻辑。”姜雪峰说,在他看来,科学普及应该要进入到“元科普”时代。“假如我们希望科普能走到更高层次,应该是要有越来越多本身就在做很前瞻科技的人站出来讲。因为科普很热闹的时候,可能会有二次传播、三次传播,其中有懂科学的、也有不懂科学的,可能就会变味,它的深度和高度会不断减弱。”姜雪峰说。

强调“元科普”,就是鼓励科学家尤其是做最前沿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作为创造源头。“当科学家把他正在进行的最前瞻的科学拿出来,给青少年儿童做普及,那给整个社会所带来的价值和对科学反哺会非常大。”

在他的调研中发现,虽然科普工作者数量已经达到一半的科研人员数量,但大部分的科学传播主要还是下沉和渗透到最基层社区的科普。如何调动元科普人员、原始创新科技工作者,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动力。”他表示,在晋升渠道上,在经费投入与奖励政策上,在评估的价值体系方面,都需要有实现多主体科普的可能性。

 连续4年提科普源于青年责任感 

今年,姜雪峰就想将“元科普”的概念带到“两会”上,让更多人推进这一行动。“我今年准备提交的一个提案就是关于这个。”

在这份提案中,他认为要对科普多维度功能进行全面释放,对科普评价体系进行全维度建立,对科普学科体系作全面酝酿。他建议,对科普的评价标准分门别类,更加细化,科普专业可以进高校,将科普纳入高校青年人才考核体系,逐步建立起科普研究类科技工作者序列。对科普人才要有一定的晋升渠道,提高科学评价、项目评价、人才评价中科普作品与活动的权重。

“我已经当了4年政协委员了,这4年我每年都在提科普,也每年都会得到回应。”姜雪峰告诉记者,“我提过科普的科学化、科普的学科化、科普的法制化,如今科普法确实出来了,我刚履职时,上海还没有科普奖,去年开始设立了上海科普奖。”他表示,上海这几年的科普事业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很多想法都在逐步推进,整个社会的科普氛围也非常好。

“但是这个时候,就进入到科学传播的深水区了,如何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进入到一个更高层次、更多维度更全面的科学普及,我又做了很多调研,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姜雪峰表示,比如科普形式越来越多样,但科普评价体系还停留在传统层面。

结合这4年来发现的问题,姜雪峰希望在本届委员履职的最后一年做一个更清晰的架构。“改革没尽头,科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上海不断在进步,是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去推动,每一个人都全力去改变,才会越来越好。” 姜雪峰说,作为青年委员,更应肩负这样的责任。

 继续关注科研科普中难啃的问题 

除了科普,今年姜雪峰还想提交一份有关产学研的提案。“产学研跨出最后一公里的过程,是大家都比较关注的话题,也是一直以来难啃的问题。”

“中国的论文量已经达到了全世界第一,引用率非常的高,但在产业界还依然有那么多的卡脖子问题,学研和产业之间依然有一个大家都看不见的沟壑阻挡。” 姜雪峰表示,针对这个现状,还是需要做到“舍得”。

“首先,政策、管理、企业起初要‘舍得’。”他举了个例子,苍天大树在最初种子破土时是最艰难的,森林之王在最初学步觅食时是死亡率最高的,产学研转化的种子在最初培育孵化过程中最容易夭折。因此,初创的环境要尽量宽松,开始的政策先让生存成为首要条件,企事业单位在初始期不应过多论“利”。等待成长出稳定树型,再提出“回报型”反哺,在期待利税、就业、产业的全面回馈。

他还建议,学研方要建立市场资本的思考方式,产业方要建立科技普及的系统体系,双方“换位思考”。科学家如何站在企业家的角度理解企业,企业的现金流、企业的营收比、企业的资本规划;企业家如何以科学的逻辑判断发展,什么是长远布局、什么是深耕细作、什么是科技内核。

“注意我这里讲的是‘换位思考’而不是‘换位’,只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然后回归本位。”他表示,术业专攻、互换思考,才能带来成长发展的源动力。这就需要政府机构在两套体系中建立两种思维系统性交互培训体系。此外,他还建议加大产学研导向种子基金,不断推进价值评价体系与社会认同的协同作用,让科创中心建设的科技创新不断焕发深度魅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