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听两会|建议大学生到社区开设科普夏令营,为孩子们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
2022-01-1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强国梦的践行者,其科学素养是民族振兴、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基石。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科研部部长,战略研究室主任,致公党上海市委常委姚薇提交了一份《优化青少年科创教育,夯实人才梯队培养的建议》的书面意见,为青少年科创教育支招。

与此同时,市人大代表、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建议,青少年科技素养要和“双减”有机结合,而大学生也可以到社区开设科普夏令营,为孩子们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

姚薇

▎姚薇

  以科创教育为名设施建设进入“无人区野蛮生长”  

姚薇认为,一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青少年教育已进入新阶段,教育的内外环境、供求关系、资源条件、评价标准都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另一方面,科技革命不断加速,为现代教育体系中教育内容拓展、培养模式创新、能力素质定位、体制机制建设等带来新的挑战。而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科技人才,实施科创教育能够有效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用主动的创新探索去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创新学习,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

但姚薇也指出,青少年科创教育虽被高度关注,但缺乏优质内容。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校外培训行业被肃清,在传统基础教育之外如何有效填充学生空余时间并全面提升学生素养成为全社会的焦点。青少年科创教育致力于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上与“立德树人”的要求高度契合,因此受到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在全社会的审视下,之前以商业化利益为目的的校外科创培训原形毕露,核心内容单一、同质化情况严重,可用于不同年龄段科创教育的优质内容严重缺乏,与课堂中的基本知识点脱节,脱离科创教育的初心。

“科创教育因为其学科交叉广泛、不确定性较强、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异于传统基础教育,已成为监管盲区。”姚薇认为,当前教育界对科创教育的内容、能力评价方式等未形成审核标准,而以科创教育为名的设施建设更是进入“无人区野蛮生长”。已发现部分不法商业机构利用学校渴求内容而又缺乏评判能力的弱点,一方面,滥竽充数以“蹭热点”的方式制作低质量、不符合年龄需求的科创教育内容,负面影响青少年成长;另一方面,在实体方案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和课程建设中价格虚报严重,造成本就紧缺的政府教育资金大量流失。这类“风气”的产生如不及时制止,将对整个青少年科创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姚薇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科创教育集中覆盖的中小学阶段,尚无能够贯穿小初高全程的体系化主题教育,各阶段教学内容自成一体,缺乏衔接。比如众多学校引入人工智能教育,提供方有上百家机构或企业,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严重,缺乏有序衔接各阶段学习的规范标准。其次,针对中学阶段优选出的“有潜质的青少年”,如何在高等教育阶段针对其特长延续个性化培养,目前没有解决方案。这使得从娃娃抓起、选才育才的目标成为空谈,继而影响我国未来高端科技人才的产出。

  建议为各阶段科创教育的有序开展提供指导  

姚薇建议,教育管理部门设立专家库,结合小初高各阶段学生教育特质和不同科创学科的特点,牵头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能力评价相关的审核标准和规范,为各阶段科创教育的有序开展提供指导。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高校和专业机构参与,将高校专业与高中科创教育内容相衔接和融合,加强学生不同阶段科创教育内容的连续性,为优秀学生的个性化选拔和持续性培养打好基础。同时,采用动态评审机制,加强对在执行课程的评估和审查,坚决清理低质量课程。

“建议协同监管,助力优质内容推广,还青少年科创教育一片净土。”她建议,市政府有关部门邀请专业审计机构,对政府财政资金支持的青少年科创教育实体建设项目做严格的财务审查,并向社会公示结果。建议上海市教委、上海市科委等相关部门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科创内容建设,通过评选对于高质量的科创教育内容给予奖励,并在优质产品推广阶段给予政策支持。

同时,她还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参考高校“强基”计划制定招生政策,加强科创人才培养的连贯性,畅通学生成长发展通道。在高中和大学招生中,对初、高中学阶段在人工智能、芯片等交叉和应用型学科中出类拔萃的青少年科创人才打通优先录取通道。相关高校依据自身学科建设,允许此类学生从大一开始有权选择专业课程学习,并结合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制订并持续优化拔尖科创人才梯队培养方案,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培根筑基。

▎徐枫

  建议青少年科技素养和“双减”有机结合  

“青少年科技素养的培养是细水长流的事,建议可以和‘双减’有机结合起来。”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共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书记徐枫介绍说,科技系统的品牌项目,如社区书院、流动科技馆、到社区开设科普讲座,都受到了社区青少年的青睐。每年5月份的科技节,全市开展2000多场科技活动,鼓励青少年在周末的空余时间参与科技制作。

如果社区要形成长期的科创氛围,势必需要志愿者力量,徐枫建议,小区的家长们也能形成自助科创分享组。“以前比较常见的是社区的妈妈们自发组织亲子共读,且参与者以学龄前儿童比较多。其实,妈妈中也有工程师、理工女,希望未来能针对不同群体需求,爸爸妈妈都参与进来,开展多元化的社区科创活动。”

至于一些动手动脑需要做实验的项目,徐枫建议,各区的少科站能将青少年喜欢的科创活动送到基层。同时也鼓励社会上开展青少年科技素养教育的民非组织能输送优质的公益项目进入社区。“我们也举办过科学家、院士走进社区和青少年面对面等活动。希望未来有更多的社会力量能参与进来,社区的科普讲座和活动也能更具有公益色彩。”

她还建议,未来也可以和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接,推送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到爱心暑托班,开设科普夏令营,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