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打破育人“围墙”,是更深层次的“开放”
2022-01-1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一位本科生,因为发表了SCI论文上了热搜,而让她的校长更为看重的,是她感受美的能力和健康的身心。这也让学校更为坚定,在育人上打破“围墙”,拆除栅栏,互融共通。“工科生更应注重美育”,这或许才是现代教育下如何培养更“健康”的人,最朴素的体现。

放眼古今中外,诸多“大家”,从来不囿于一方。因天文而知名的东汉张衡,除了是天文学的开山之祖,热爱数学,更是一名“文艺青年”,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因航天事业享誉中外,在哲学及人文科学上也很有见地,还曾与夫人共同撰写过有关音乐的著作。当代科学史之父乔治·萨顿,终身都在搭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他擅长14种语言,融会文学、哲学、数学、化学,也因此被誉为“最渊博的学者”。

也正因为文理贯通,从不给自己“筑墙”,他们才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开拓出全新的气象。描绘了中国5000年来气候变化的著名的“竺可桢曲线”,是这位气象学家用了大半辈子的时间,阅读了包括《史记》、《四库全书》、各种各样的地方志等海量古代典籍,从中抽丝剥茧,再结合其渊博的气候学、地理学知识最终绘就的。用现代人的说法,他不仅懂天文地理,懂历史风俗,还是个“大数据专家”。

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迅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知识之间的界限显得更加模糊,要适应这样的新时代,也需要青年一代拥有更扎实的基础理论、更宽广的视野、更富足的精神内涵。 

对于高校来说,这是育人的全新挑战。没有一门知识是孤立的,没有一门学科的发展是关上门来自我欣赏的。国家2019年开始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的“四新”建设初步冲破了学科藩篱,推动了学科融合。未来,更多创新的“跨界”必将成为趋势。拆除有形的围墙,是共享;破除学科间、学阶间无形的“围墙”,则是更深层次的开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