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实践|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看“家门口”的“创新实验室”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图、视频
青少年创新人才是城市的希望和未来,培养青少年科创素养,如何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课程与活动,感受科创的魅力?如今,一些形式多样的“创新实验室”逐步出现在青少年的身边。
丰富课程点燃青少年的“科创梦”
“来!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这条标语高高悬在2021年12月全新启用的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中心长风新校区的启智大厅里。这个毗邻苏州河畔的科学教育中心就像一座“花园、学园、乐园”,成了家门口的创新实验室,承载着全区10万多名少年儿童茁壮成长的期盼和梦想。
走进这个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新校区,会被地下一层的感知天地所惊艳。先走进针阔叶林场景,屏幕上展现墨脱的针阔叶林,踩在地板屏幕上,泛起层层涟漪;一转弯又进入植物的世界,通过屏幕互动能看到叶片内部的结构,拖移放大镜看叶肉细胞里有什么;在云的世界里可以拍拍屏幕上积云、卷云和层云,还能坐下沉浸式欣赏山川美景……6个沉浸式互动体验空间展现了水循环的世界。
观水之形,听水之声,戏水之趣,一层的启智大厅是以“水科学”为主题的科普体验馆,什么是地下水?水培植物如何生长?所有问题都能在体验馆找到答案。二层和三层分别是研习空间和众创空间,设计了理化生工程综合实验室、数字化综合实验室等多元课堂,不仅有运用多媒体交互技术的沉浸式自然科学现象探究学习平台,还有全区首个采用顶面供给系统建设的数字化实验室,融入了水、电、气体、排风、多媒体等先进技术。
主楼旁的锯齿楼内新建的工程实验室和创想实验室则成了学生们“做中学、玩中学、创中学、行中学”的优质空间。如今新校区已对华师大附小等区内学校开放,并逐步以预约制的形式向社区开放。五年级学生叶子易已经和同学一起体验过新校区里的3D打印机、吸塑机、地震模拟器等,酷爱动脑的他十分兴奋,“这里可以通过3D投影学习水循环等知识,地震模拟器也是第一次接触,特别有意思。”
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徐蓓娜表示,学会思考、学会提问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新校区还设计了丰富的课程,赋能每一个孩子的创新创造力和成长实践力。“这里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结合科学性、社会性和文化主题,每两年开展一次大科学课程,这次的主题就是水科学。”
考虑到疫情防控,寒假期间新校区围绕“水中万象 趣课体验”推出“百节优质微课大放送”和“冰雪聪明”三大科创线上线下冬令营活动。徐蓓娜表示,中心倾力打造的“智慧欢乐谷”“游点滋味”“科以很有趣”“不可思议的世界”等优质微课,将在寒假期间批量推送。“冰雪聪明”科创营则以“水科学”为内涵,设计“雪花中的无尽之形”“抽水马桶里的风暴”和“从半马苏河看普陀”三大科创主题冬令营,引领学生在寻水、护水的观察、实验、探究过程中,关注自然、生活、社会,在体验中收获思考和成长。
“家门口”创新实验室种下创新种子
位于虹口区的上海团校里有梦创工坊,就在上个月,团市委在这里成立了上海青少年创新学院,今年这里将改建成全面开放式的上海青少年创新学院总部基地和国际青年创新会客厅。
据悉,团市委于2021年启动了《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事项“上海青少年‘活力创城’五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包括“一个创新学院、两个工作品牌、X个示范区域”和“青创指数”监测体系,将通过物理空间改造、创新氛围营造、创新课程研发、创新资源整合等方式综合推进,让创新的种子在更多青少年心里生根发芽。
将来,上海团校是总部,将在特色创新示范区、五大新城等地设分院,并依托高校、产业园、社区、文化场馆等设立创新基地、创新实验室、创新工坊以及创新研究院等,链接各方资源,赋能全上海有志于创新创造的青少年。
拥有70年红色教育培训历史的上海团校表示,上海青少年创新学院不但会引入专家、研究方法、课程活动等,形成创新智库,制定青少年创新领域相关标准,还将设计研发融创新理论类、创新方法类、创新实践类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学院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运行。线下依托设立的创新学堂、创新实验室、创新工坊等家门口的创新空间,让青少年在课余时间可以更便捷地将迸发出的创新火花变为现实。线上将开发手机端、电脑端的创新课程,让青少年在共享知识中感受创新魅力。”
与上海青少年创新学院同时揭牌的还有两家“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上海青少年创新实验室”,落地在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和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团市委抓住“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国试点的契机,和各方共同打造在青少年“家门口”的“创新实验室”。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