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他们为疑难案件造“蓝本”
2022-01-20 上海

吴菊萍与市院网络犯罪专业化办案团队核心成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新时代的检察官是什么样的?日前,获评“新时代政法英模”的上海检察官施净岚以一种鲜活的新时代检察官形象“圈粉”无数。她不仅在专精尖上不断深耕,把每一个案子办成铁案,也会为了解游戏案件,自己上手玩起了《永恒之塔》……新时代的检察官不仅需要在法律之外精通领域内的知识、技能,也要紧跟流行热点懂暗网、爬虫、挖矿,知道什么是“yyds”,会心理沙盘推演等等,都已经成为了检察官们的“基本操作”。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和推进,上海检察机关为突出专业化办案特色优势,已组建了知识产权、未成年人检察、公益诉讼、声像鉴定、网络犯罪、反洗钱等16支专业化办案团队,施净岚正是其中一员,以她为代表的专业领域标杆人才正日益凸显。这支队伍里将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施净岚”,为专业化办案团队不断注入新时代的检察力量。

为新型案件造“蓝本”

告别“单打独斗”拧成一股绳

吴菊萍

目前,上海检察机关16支专业化办案团队中,汇集了各条线专业人才和检察业务专家、全国及上海业务竞赛标兵能手及优秀业务骨干人员。作为拥有上海市优秀公诉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检察机关网络犯罪检察人才、上海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专家等诸多头衔的吴菊萍,是网络犯罪办案团队的召集人,她主攻的是网络黑客、网络爬虫、电信网络诈骗等网络犯罪案件的办理。

吴菊萍和团队曾攻克了大量疑难复杂和新类型案件,比如全国首例音频类侵权案件、全国首例非法提供翻墙软件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案、全市首例利用虚拟货币非法传销案、全市首例利用虚拟货币“跨境电商”非法买卖外汇案、全市首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等新罪名和新类型案件。爱学习、肯钻研是吴菊萍擅办疑难复杂案件的杀手锏。

吴菊萍告诉记者,她一直对跨学科的知识保有兴趣,无论是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还是与技术相关的内容,她认为都会与检察办案产生交集,需要提前进行知识储备。“对我们检察官来说,审查逮捕的案件到我们手上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只有7天的时间来弄清楚这个案子究竟是什么情况,再根据法律做判断。”多年来,吴菊萍收集了办案所需要的各类法规及其解读、疑难案例及其争鸣、地方规定及其细则,同事们遇到难题都会到吴菊萍那里求解,她成了大家办案的“活字典”。

除了不断学习,帮助吴菊萍快速了解新领域的“秘诀”是:和每个行业里走在前面的人交朋友,补充自己的知识盲点。“不管是孩子的家长圈,还是自己的同学圈,我都会想办法找到这些领域里走得比较靠前的人,向他们讨教。”找到靠谱的专家,再读几本这个领域比较权威的书籍,吴菊萍就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弄懂了区块链、虚拟货币、量化投资等方面的知识。

这位“学霸”不仅擅于盘活手头资源,还会充分利用时间来进行自我“充电”。为了学习数据爬虫的相关知识,她曾在视频网站上学了7节免费的python编程课后,她就理解了数据爬虫的基本逻辑。

作为法学博士,吴菊萍认为,只有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用实践的眼光发现问题,用理论的武器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读博的价值。系统地更新知识结构、准确地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为吴菊萍在许多领域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她也不断地将这样的学习方法传授给身边的年轻人。她说:“一个人跑得快,一群人跑得远,一群爱学习的人一起跑得更远。”

对于吴菊萍来说,专业化办案团队的专研与专办紧密关联。看懂在线新经济、新业态,进互联网企业了解企业和行业在司法保护方面有哪些痛点、难点、堵点,是网络团队保持知识更新的另一个抓手。“主动发现和办理一些新类型犯罪线索,研究一些新领域问题,做出一些行业治理的蓝本模板。”这样一来,同类案件就可以有标准可循,有样本可参照。

在市检察院政治部教育处副处长张心恬看来,专业化办案团队的组建,突破了以往更多依靠优秀检察官“单打独斗”的局限性。现在的专业化办案团队,创新开展以市检察院相关部门对口指导、团队自主管理模式,团队的组织架构突破院际限制、突破人员类别、突破行政模式,以“召集人+核心成员+其他成员”为基本组成,实行召集人负责制。如遇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会优先从相关专业化团队抽调成员,组建专案组,进行“专家会诊”。

“专业化办案团队的职能就是要把案子办成标准,办成标杆,然后形成一套规则,来教大家怎么办理疑难复杂案件。”据张心恬介绍,现有的16支专业化办案团队将致力于办出更多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形成更多前沿领域理论研究成果。他们的目标是以更高的专业能力和更精的专业水准为全国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打响上海检察“专业化团队”品牌矩阵。

检察技术“天空地一体化”

“双90后”贡献青年力量

应沛霖

在拥有222名成员的专业化办案团队中,成员平均年龄为38岁。除了有像吴菊萍这样经验丰富的领头人,上海检察机关在团队建设过程中,也十分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如今,越来越多优秀的年轻力量也加入到了这支队伍中。

比如,被同事们戏称为“双90后”的声像鉴定办案团队成员应沛霖。因为他出生于1990年,身高1.92米,故而得此称号。应沛霖不仅身材高人一头,专业技术也同样出类拔萃。从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双学位毕业的他,把专业知识和数年的系统开发管理工作经验相结合,应用到检察技术办案工作中来。作为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司法鉴定中心电子数据、录音资料检验、图像资料检验鉴定人,应沛霖一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精耕细作,他不但成为了首批全国网络犯罪检察人才库成员,连续三年获得美亚杯电子数据取证大赛奖项,也是上海检察系统内唯一一位“机长”。

所谓“机长”,指的是驾驶行业级无人机需要持有中国民航局与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颁发的执照,执照分为视距内等级和超视距等级,超视距驾驶员不受视距内驾驶员所要求的500米操作半径和120米高度范围限制,并可以进行远程飞行。为了满足检察工作中日益增长的航拍取证需求,应沛霖主动考取了较难的超视距等级执照,也就是俗称的“机长证”,其通过率不足10%。从此,这位“双90后”又多了一个响亮的名号“应机长”。

“我刚拿到证的那年,可能只有两三例案件需要无人机配合取证,现在,每年都有大约20例案件。”为了更好地助力检察技术工作“天空地一体化”发展,考取执照后,应沛霖仍会在工作之余抓紧练习飞行操控技术,风吹日晒,日积月累,不仅换来了更加纯熟的无人机操控技术,也为应沛霖带来了一身健康的古铜色皮肤,成了他勤加苦练的“证明”。

在公益诉讼环境损害、违法占用土地和违章房屋搭建的勘验工作中,无人机航测和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的运用越来越广,为取证、固证插上了“翅膀”。今年5月,应沛霖还作为无人机航拍选手,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勘验取证业务竞赛,最终夺得全国第七名,获得了“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勘验取证能手”称号。

在监控视频检验案件中,他也找到了无人机的用武之地:使用无人机倾斜摄影和测绘技术点亮监控视频的盲区。在一起交通肇事案的取证过程中,由于案发地点距离监控摄像头较远,无法判断人与车是否发生过碰撞。声像鉴定办案团队通过无人机取证,配合实地测量,再根据数据进行3D建模,来还原现场情况。团队通过这种创新的取证方式,最终得出了人与车确有碰撞的结论,出具的鉴定报告对事实的认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为解决案件中的症结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让专业化办案团队为案件侦破赋能。很快,这个案例受到了最高检的关注,并委派他们前往外省辅助一项专案的取证工作。和前案情况相似,该案的取证难点在于案情出现在监控画面较远的一处角落里,很难判断在一前一后两个骑助动车的人之中,是谁踢了受害人一脚,致使受害人连人带车摔倒在路边。

应沛霖和团队在警方的协助下进行现场勘测,同样通过无人机进行多角度拍摄取证,再进行3D建模,并在现场安排了两个实验人员进行现场场景模拟,来判断两人分别做踢人的动作会对行车轨迹造成什么影响,再对包括身体的倾斜程度、脚的位置等各方面进行综合研判后,终于“看”清了究竟是视频里的哪个他才是嫌疑人。

“专业如舟,载我前行。”应沛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作为检察技术队伍中的一员,也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证据保障者,他深知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也始终用良好的科学精神、过硬的专业能力和令人信服的工作实效助力检察技术发光发亮。

应沛霖在进行无人机操控

  == 记者手记 ==  

在与团队成员闲聊时,记者还得知了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比如,应沛霖在前往外省出差前还特意做好了“后勤保障工作”——在中午赶回家收拾行李的空档,还抽空给妻子提前做了顿晚饭。他从买菜、洗菜、备菜到做菜,最后把锅子也刷得干干净净后,才安心地赶往机场坐上了飞往外省的航班。

吴菊萍能一个人做一桌年夜饭,也会泡点果酒与家人小酌,喜欢在周末时摆弄家里的花花草草。换季的时候,她还会亲自给防腐木刷漆,一边刷一边戴着耳机听书,这对她来说是最好的减压方法。

据了解,追求生活情趣的施净岚是个咖啡控,她喜欢请同事们喝下午茶,也喜欢在朋友圈里晒闺蜜、晒女儿。疲劳时,也会抱怨自己皮肤变差……

在旁人眼中的这种“反转魅力”,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常规操作”。新时代的检察官们既和我们想象中一般专业、尽责,又比我们预想的更鲜活、有趣。他们既是公正严谨的“铁面”执法者,也是同在这座城市里的可爱“追梦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