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 青春力量|围绕“一江一河”集聚效应,打造海派文化“标识度”
2022-01-2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

上海要建设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需要更鲜明更具有“标识度”的文化品牌。在这次两会上,不少政协委员们都对上海的文化建设提出建议,围绕“一江一河”打造外滩文化集聚带、浦江核心区“海上方舟”,以集聚效应让海派文化更具影响力。

  构建外滩文化集聚带  

任一鸣

外滩那么大,是否可以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构建外滩文化集聚带?任一鸣、吴榕美、王训国、钟红明四位委员提出,随着“外滩”的概念性版块不断拓展,衍生出了“南外滩”“北外滩”和“东外滩”,这些拓展版“外滩”分属浦东、杨浦、虹口和徐汇区,与黄浦区的老外滩共同构成外滩区域,但因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剧场剧院、美术馆、文化产业园各自为阵,碎片化同质化现象突出。

“在打破区划壁垒、数据共享、资源整合等方面,外滩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联动协同机制,各区域间的沟通协调不畅,多部门联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偏弱,缺乏外滩文化整体产业布局、规划和资源整合。”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国际文化室主任任一鸣委员表示,这样就难以产生规模化和优质化的效应。委员们还认为,“上海外滩”的整体品牌意识不够明显,各行政区各自为阵,发展也不均衡,缺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文化龙头企业。

为此,几位委员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一份“构建外滩文化集聚带”的提案。建议由发改委或文旅局牵头,设立外滩文化集聚带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市级层面的协调机构,对外滩全域的文旅建设、市场监督、公共服务、产业融合、资源共享和布局等做全面推进。同时组建外滩文化演艺联盟,合理利用剧场剧院、展览场馆、滨江公园、商厦广场等公共文化空间,落实场馆长期轮演、展示外滩历史发展的创新戏剧或演出节目,并为文化创意艺术人才提供创作交流的平台。

在打造“上海外滩”品牌上,可开展外滩名片的云上宣传,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线上展示和推广,进一步提升“上海外滩”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整合并盘活外滩区域文化产业资源。跨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外滩区域文化产业,扬长补短,重点扶持文化龙头企业在外滩文化集聚带生根,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和项目驻,挖掘文创产业潜力,提升外滩文化产业能级,推动外滩文旅高质量发展。

  打造浦江核心区的“海上方舟”  

石宝珍

不少委员都认为,打造上海特色的海派文化品牌,需要注重集聚效应。市政协地区政协联络指导组副组长,虹口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石宝珍委员向大会提交的一份提案,就是有关于创建浦江核心区5A级景区的建议。

她告诉记者,浦江核心区“金三角”陆家嘴、外滩、北外滩新一轮改革发展日新月异。但目前该区域在上海标志性“文旅”地标和拳头产品的打造上还有提升空间。她的建议是,可以“融合加联动”,打造精品文旅项目助力城市软实力提升。

“如北外滩地区舟山路、霍山路周边区域,有犹太难民历史街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提篮桥监狱、下海庙、霍山公园、罗伊屋顶花园旧址、远东反战大会旧址等众多历史文化建筑和要素。”石宝珍委员表示。对这片区域可以整体设计,打造“海上方舟”项目,通过历史建筑的改造,公共空间的重构,特色街区的保护利用,塑造文博、商旅、休闲等核心功能,将提篮桥监狱功能置换与周边下海庙、犹太难民纪念馆、上实百老汇中心、雷士德设计学院等项目融合联动,集中展现上海城市精神和品格,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上海中心城区具有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的国际一流水平文化新地标。

在文化品牌上,她认为可以打造“印象浦江”项目。以北外滩为舞台,以陆家嘴、外滩为背景,设计体现上海文化特色和品味、具有人文气息的大型标志性定期文艺表演,使景区成为文旅网红打卡点。节目以声光电、水陆空复合呈现方式,实现上海文脉、历史建筑、改革成就“能看”“能听”“能进”,为上海装上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的“文化艺术芯”。

石宝珍委员还建议,联动浦江核心区合力打造国家5A级景区。“上海目前有4处5A级景区,与江苏25处、浙江19处,北京8处,重庆10处有较大差距。”她建议可以在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的浦江核心区两岸周边区域,选定合适范围,对照具体国家标准,以“人民城市为人民”为指引,制定申报5A级景区计划并推动实施。同时整合各类海派文化资源,挖掘上海对外交往中的感人故事,人民城市建设、超大城市治理的精彩故事,体现世界会客厅特色,以海派文化的载体,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方式,展示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