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上海如果建一座深海馆,你愿意去一探究竟吗?
2022-01-22 上海

同济大学的深海探索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上海如果建一座深海馆,你愿意去看看吗?去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向有关部门建议,希望在上海临港建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深海馆,将人类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对深海的前沿探索成果和最新技术系统呈现给公众。今年,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杨守业委员就将85岁院士的这个建言带到了两会现场。

  这是85岁院士的心愿  

海洋最大的奥秘、最多的宝藏,不在海面,而在深部。2021年7月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在上海临港正式开馆,已然成为天文科普教育的重要地标。“上海有了世界一流的天文馆,还应有一座在世界上领风气之先的深海馆!”当时,汪品先院士就如此呼吁。

他希望能在上海兴建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深海馆,与上海天文馆形成呼应之势,对应太空与深海探索两大前沿,既能从太空中看地球,又能让人深入到这片蓝色深处,找寻沉积于其中的奥秘,带来对这颗星球耳目一新的认识。

今年两会,杨守业委员就向大会提交了这样一份提案,建议在上海建设一座系统展示世界深海科技新进展的大型场馆。“上海深海馆可以建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深海科学和技术为主题的专题展览中心,规模最大、内容和形式最为现代化的海洋馆。”

杨守业委员表示,综合来看,当前我国和世界各大科学类博物馆的展陈内容中,海洋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但多以浅海和表层海洋、海洋生物等为主题,展示近几十年深海科学重大发现与技术重大创新的内容很少,且规模不大,主题也很分散。

而上海是具备深海科技优势的。杨守业说,上海建造深海馆,具有独一无二的科技实力与区位优势。“上海和长三角是海洋科学、技术、经济三者共同的中心,我国海洋科技类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有4个在上海,这座城市汇聚了全国海洋科技精英。”

  展示深海探索前沿技术与科学挑战  

2018年,汪品先院士曾以82岁高龄搭乘“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下潜至南海1400米深处,亲眼目睹了珊瑚构成的“深海园林”、围绕热液与冷泉形成的生物群落,他用“爱丽丝游仙境”来形容自己的欣喜与快乐。在他看来,上海深海馆要展示深海领域最前沿的技术与科学挑战,同时又是充满诗意的科学空间。

杨守业委员带来的提案中,有了更详细的解读——凭借深厚的学术支持,上海深海馆内容可包括科学、技术和文化三方面,文化也可以理解为海洋探索历史与精神。其中,深海探测技术可借助当前科普场馆建设的最新技术手段,设置深潜、深钻(大洋深部钻探)、深网(海底观测网)三大板块;深海科学可呈现深海海底的“黑暗世界”,系统介绍大洋来源、板块运动、地球内部、海底生物、能源矿产、深海碳库、深海灾害等内容。

上海深海馆最好的选址地,当然是在与海相邻的临港新片区。那里已经有了中国航海博物馆、海昌海洋公园,与之相呼应可以成就一系列的海洋类展示场馆“家族”,同时又与上海天文馆遥相呼应,海天相邻,构建出一幅“仰望星空、俯瞰深海”的科学图景。

杨守业委员表示,上海深海馆应该是一座全球领先的博物馆。深海馆建设可以探索全新多元化的博物馆建设新理念,创新科普宣传新机制。比如可探索上海市政府、临港的港城开发集团与民营资本共建共营共享模式。而作为前期建设探索,可在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率先筹建一个以深海珊瑚群、热液、冷泉为主题的临展,为深海馆的策划探路。

“建造一座全球领先的深海馆将是彰显我国深海科技快速发展的靓丽名片,也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一个壮举,将成为上海厚植科学文化、提升城市软实力的亮点,也必将引领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杨守业说。

  同济已有“迷你”版深海探索馆  

据悉,目前在同济大学,已有一个“迷你版”的深海探索馆,也是同济大学深海科学科普的教育基地,初步展现了迷人深海的科学与技术。

大海洋底有高耸的、起伏的海丘,绵长的海岭。深海探索馆的设计概念源于地壳的“运动”。将高低起伏壮丽的海底奇观化形为由一系列立方柱组成的曲面,穿插于整个展馆。巧妙利用视错觉,将散落于展厅内的照片拼贴成以深海印象为主题的大幅画面,营造强烈的视觉震撼。观众游走其间,画面或重组或消散,仿佛身临大海深处,奇幻莫测。

展馆的展线设计采用叙事手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浅海到深海,从生物地质到探测技术,脉络清晰且富有纵深感。展馆主要分为序幕、海洋纵览、海底探索、深海遨游、海底观测、尾声几个展厅。

在深海馆徜徉,不仅能欣赏到“黑烟囱”喷出的海底热液幻影、活跃在幽暗深海的大量珍奇生物、多姿多彩的有孔虫等海洋微体生物群等深海奇观,还能了解人类探索深海的进程以及深海最新科技与发现,观看《深潜的梦想》《探访深海》《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等多部短片,感知人类志在征服海洋的雄心与信心。你还能当一回深潜科学家,模拟在“蛟龙号”抓取深海样品,体验深海遨游的那份神奇……大量声光电等现代化展示技术,形象、直观、立体化呈现了深海别样迷人的世界。

同济打造这样一个科普基地,正是85岁的“深潜院士”一直不曾磨灭的热情——向公众普及海洋科学知识,传播深海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及科技,激发更多人对海洋科学的热爱,对深海大洋的兴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