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颂韵”四组卡司首次齐聚,“电波”400场收官2021驻演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施剑平/图、视频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1月23日下午,美琪大戏院外一场冬雨淅淅沥沥,剧院内窸窸窣窣的泣声不断。这一天,上海歌舞团驻演版《永不消逝的电波》迎来第400场,台下依然座无虚席,有无数观众在这里收获感动。
特别的第400场,对于“电波”有着不凡的意义.这一天,“风雅颂韵”四组主演卡司第一次齐聚舞台,分别上演不同的舞段,一起迎接2021驻演季的“封箱”,这也是该剧首轮驻演正式收官当天回馈给观众的一个神秘“盲盒”。从2021年7月16日《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驻场首场演出开启,到2022年1月23日,这个备受全国关注的驻场项目,走过浓缩了一个个里程碑突破的192天,秀出上海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也为国内驻场演出探索和树立出了一种新的模式。
当天,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和上海歌舞团还共同宣布,今年4月将再启2022年驻演——4月至9月,《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将继续在美琪大戏院开启第二轮驻演。
// 400场意味着什么? //
“《永不消逝的电波》从2019年开始上演,到今天迎来400场,是令人欣喜的!上海的文艺作品能够在舞台上经历如此长时间的历练,受到观众的喜爱,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荣幸之至。”上海歌舞团陈飞华团长接受采访时难掩激动,他认为,连续上演400场,对于一部新创舞剧来说,这个数字是极不多见的。
“驻场+巡演”双线并行,让“电波红”进一步席卷全国。这当中,电波的纪录也一次次被刷新——去年7月1日,建党百年之际,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参演作品在北京上演;刚刚过去的12月,电波剧组又迎来“史上最高密度”的演出,在京沪粤闽四地接力上演了47场……主演朱洁静在微信上说:“哪怕是已经到了疲惫的极限,也能从现场观众里找到力量。”
“整个上海的演出界甚至全国的文艺界都在关注着这一次驻演。这在国内舞剧史上绝无仅有,我们创造了历史。”陈飞华说道。
他认为,从创作开始,如此高密度、高质量地完成一部优秀作品,一定要有一个体系化的人才储备和培养机制。无疑,《永不消逝的电波》与《朱鹮》的驻演探索,也为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提升剧目品质带来了示范效应。“通过一部优秀作品,让青年人才涌现,堪当大任,对这些演员的舞台生涯来说,也是一笔宝贵财富。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坚持‘艺术至上’已经成为上海歌舞团的一种文化,也可以说是美学思想。”
为了“破题”双线演出的模式,上海歌舞团去年七月发出英雄帖,在全国范围招募“电波”演员。最终,来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50位青年舞者突出重围,怀揣梦想加入“电波”大家庭。从历时两月的“魔鬼”训练,到褪去青涩逐步进入角色,这些年轻舞者迅速成长、蜕变,交出了一张漂亮的答卷——王佳俊、朱洁静;侯腾飞、王景;方文、毕然;韩睿泽、徐莹,“风雅颂韵”四组“李侠”“兰芬”半年来辗转各地、架起桥梁,红色“电波”在各地交相呼应。其中部分舞者将被上海歌舞团录用。一部优秀舞剧不但赢得了市场的认可,观众的口碑,也赢得了全国青年舞蹈人才的认同。
// 驻演为上海带来什么? //
2021年被称为“舞剧驻场元年”,“电波”“朱鹮”为国内探索驻场演出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以及多元形态的落地。上海歌舞团隶属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早在2005年,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就开始了驻场演出的探索。“能看到这十年来上海对驻演的探索正是层层递进的过程。驻场秀《时空之旅》是一个旅游秀,80%~90%的观众是游客,通过旅行团,坐着大巴一辆辆往剧场里跑。”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回忆道。
2016年,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推出了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是外百老汇演出模式,目标观众集中为年轻一代,单场人数相对较少。2021年,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再次出发,推动了舞剧“电波”“朱鹮”的驻演,开启了百老汇演出模式的探索,演出场地更大,单场人数更多,大部分观众都是自发购票、散票进场。
“我们称之为‘三一’模式,同一时间、同一剧目在同一场地演出,这种演出模式能够让上海和很多国际性大都市同步,能够让百老汇、伦敦西区的演出模式真正在上海落地。”马晨骋说,这种演出形态不论是对演出从业人员还是对观众,甚至是整个城市的配套体系而言,都将带来一次重大的挑战。
如今,“电波”“朱鹮”完成驻演400场,又为上海的驻演探索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马晨骋也发现了其中可喜的变化,“舞剧的观众越来越专业了。他们知道去什么样的剧场看什么类型的演出;看剧时,什么时候该鼓掌;什么时候该叫好;什么时候该流泪。欣赏舞剧是有一定门槛的,并不会让人一下子就接受,它需要一定的沉淀、一定的积累”。
第二个则是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前很多同行会觉得,驻演在上海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电波’‘朱鹮’勇敢迈出这一步之后,越来越多同行在思考,要不要在上海做驻演。你会发现,这一年上海驻演的同行越来越多,驻演的氛围越来越浓”。
而关于什么样的作品适合驻演,在马晨骋看来,除了要有一定的艺术水准、一定的商业价值,还要有上海的标识度,能够充分代表上海,能让外地观众愿意为了它坐高铁、打飞的来上海,在上海感受一种全方位的海派文化体验,能让驻场演出真正地“驻”下来。“文化是对城市软实力的一种重要支撑,而城市软实力也是对文化软实力的一种重要保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