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语普及热,这部《雷雨》要当“沪语教科书”
2022-01-25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堪称“沪语教科书”的沪语话剧《雷雨》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为了字斟句酌,呈现最纯正的沪语,演员们准备利用春节长假加班加点,力求在2月9日中国大戏院的首演中有完美的表现。

出生在天津的曹禺笔下的《雷雨》,其故事发生地被推测也是在天津。但是《雷雨》很早就被沪剧移植过来,用沪语演西装旗袍戏也是很有上海风情的。可以说,《雷雨》的沪语基础是不错的。但问题是,过去是沪剧,这次却是话剧,虽然讲的都是上海话,但是讲话的腔调和表演的程式却有很大不同,这对演员们来说是一个考验。

“虽说讲上海话是沪剧演员的强项,但长年浸润于戏曲表演的他们,要摆脱戏曲腔演一出话剧,则需要从头学起。并非说他们不会表演,但话剧的要求和戏曲截然不同。”沪语话剧《雷雨》的导演吴汶聪对记者说。

为了演成一部“沪语教科书”,《雷雨》的演员们字斟句酌到了严苛的地步。吴汶聪说:“你知道唱戏的演员,哪怕说话也是念白式的。比如鲁侍萍有句台词——是命,是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命’这个字,沪剧演员一般都会拖戏曲念白的长音,但我希望大家用正常的语调,短促有力就好,他们练了许久还是不得法。再比如,四凤的‘四’字,在沪剧里念第一声,可我们日常说话用第四声,这也在探讨。”

不仅如此,表演也是需要慢慢提升和细抠的。“不要乱加动作,但只要做动作就要表达人物的情感层次,说话的语音语调和节奏,也是别有用意的。”为让演员更深入理解角色,吴汶聪带着演员们将《雷雨》的原著反反复复读了七八遍,“戏曲演员表现人物,一般台词都是唱出来的,不让他们唱,用话说出来,熟悉的词反而陌生了。”

记者了解到,虽然距离首演还有半个月,但已出票近半。宝山沪剧团团长华雯以此激励演员们:“这次买票子都不是老戏迷,面对新观众,我们也算初次亮相,绝对不能掉链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