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中的上海力量|上海团队:用工匠精神铺就中国首条雪车雪橇赛道的制冰之路
2022-01-2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崔子润

北京冬奥会是展现国家形象、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中国首条雪车雪橇赛道将迎来冬奥赛事的最终检验。这条由上海宝冶承建,披着冰霜铠甲的冰龙,聚集了世界的目光。但鲜有人知,在这条蓄势腾飞的冰龙身后藏着一批默默行事的建设者,他们夜以继日、克坚攻难,甚至放弃春节假期,一干就是四年,为雪车雪橇项目冰之巨龙铸骨塑筋、打通任督二脉。近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到这支团队,了解成功背后的艰辛。

 // 只争朝夕,抗疫施工同修炼 // 

据悉,国家雪车雪橇氨制冷系统由全球知名赛道设计师戴勒先生进行工艺设计、由上海宝冶联合国内设计院进行深化设计落地,是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项目中工艺最复杂、技术难度和安全等级最高的一项内容,它是赛道制冰乃至各种赛事举办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为了提前完成氨制冷系统的负荷试车,给我国首支制冰师团队争取更多的训练和实战制冰的时间,确保按计划完成制冰,上海宝冶机电项目部7名同志主动放弃了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

然而就在此时,新冠肺炎在国内大规模暴发,所有外方专家因此返回德国,猝不及防地打乱了所有的计划。面对专家撤离和病毒侵袭的双重打击,为了完成既定目标,项目部迅速制定了详细的疫情防控方案,并成立党员防疫先锋岗,优先确保施工现场人员生命健康安全。此外,项目部还和已经回国的专家团队进行积极沟通,制定出一套外方专家远程配合调试方案。

这项方案立即启动。业主方迅速完成了高速网络通讯建设,同时,外方团队搭建好远程操控平台并为本项目专门设立了远程监控操作办公室。项目部联合专业团队也立即进行现场人员部署,开启“天天读”视频会议制度。跨国远程调试并非易事,但是,项目部团队及外方专家最终克服了作业时差、语言障碍等重重困难,冰霜初步显形。

 // 望闻问切,助开任督二脉 // 

“这是一次非常难忘的经历,因为我这辈子还没有遇到过首次调试就如此顺利的氨制冷系统。”60岁的雪车雪橇赛道总设计师Uwe先生在看到现场的视频后如此说。“我们从来没有通过远程操控这种方式参与过充氨量高达80吨的氨制冷系统充氨和调试工作,而且它运行的还是如此的稳定。”曾经紧急处理过韩国平昌雪车雪橇氨制冷系统故障的德国专家通过翻译告诉记者。

项目部技术人员的用心和努力感动了外方专家,并得到了充分肯定。这极大鼓舞了项目部的每一个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机电项目部经理李宇介绍:“目前正在制冰的赛道是国内首条雪车雪橇赛道,共有54个独立的制冷段,赛道内部管道连接错综复杂,需要有经验的工程师经过至少6个月时间进行反复调节才能将这样一条崭新赛道的制冷系统调整至一个最佳的状态,这是赛道制冰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通过初次充氨降温达到现有的效果实属不易,但是为了达到最佳的制冰效果,我们还有更多更细致的工作要去做。”

 // 潜心修炼,保护冰雪巨龙 // 

李宇认为:“制冷机房如同一颗心脏,只有心脏强有力的跳动不停将氨液源源不断输入冰龙体内,赛道这条冰龙才能存活。”为了让运维人员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项目部不仅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氨制冷系统管理制度,严控人员进出制冷机房,合理安排运维人员值班轮岗,进行24小时全天候对“龙之心”进行严密看护对其进行健康监测和管理。同时,邀请专业团队对项目管理人员和运维小组操作人员从设计理念和思路、系统安全仪表设计及功能、运维重点要点、现场设备仪表、安全措施及应急预案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培训,让每一位技术人员对制冷系统有更深入地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部还组织国外专家团以及国内专业厂商对运维人员进行进一步教学和培训,秉持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及精湛卓绝的高强“武艺”保护冰雪巨龙。所以,无论是被称为“赛道龙之骨”的夹具的制作安装,还是“龙之脉”制冷管道的搭设安装,或是“龙之心”氨制冷系统的安装和调试,上海宝冶工业工程国家雪车雪橇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制冷系统的运营管理是上海宝冶全产业服务链向前延伸的又一次尝试,意义非凡。“作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馆的运维成员,能够参与到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大家都倍感自豪,也深感责任重大,我们时刻准备好,为冬奥盛世贡献自己的力量。”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机电工程项目部的副经理付红伟说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崔子润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