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少年走进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厅,他们说了些什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25名中小学生今天走进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厅,开展市人大常委会的模拟审议。在庄严的国徽前,这一次的“走进人大”主题活动,不仅是一次模拟,而是为了下月上会表决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草案)》开展的一次特别立法调研。现场,市人大法制委、常委会法工委据此深入听取未成年人对修法的意见建议,进行互动交流。这也是上海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
增加对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如今的时代也是新媒体兴起的时代,大量视频内容充斥网络,这吸引了青少年的广泛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然而,网络内容参差不齐,血腥、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也常常鱼龙混杂。
七年级学生王玎珉在模拟审议中说,未成年人三观正处于形成期,不良信息的传播,可能会使他们误入歧途,影响身心健康成长。因此,面对如今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未成年人自身的辨析能力、保护意识也要随着变化而不断提升。
王玎珉说,在学校,目前没有一套系统性的课程可以让未成年人了解网络信息的真假,网络传播内容是否有价值。因此,在对身边许多同学做调研和建议中,一条源自于学生们的建议形成了:学校里应该多一节媒介素养课,将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信息传播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其中,让更多青少年在投入网络识别的过程,心中有标准,脑中有判断。
与此同时,王玎珉建议,《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草案)》第五章网络保护中,应该增加未成年人使用关于短视频网站的时间和内容的限定,强制要求增加“未成年人模式”以及防沉迷系统、使用时长以及相关内容。
设置成青少年模式后不应等于“内容低幼”
对于“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职责”,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宗佳圻同样有话说。在他看来,增加未成年人模式后更应落实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内容分级推荐制。
“就拿我妈妈最爱看的爱奇艺App来说,有时,我也会跟着妈妈一起看一些能够活跃思维的综艺节目,但当这个App设置成青少年模式后,看到的内容基本都是非常低龄化的都画片,诸如《熊出没》《小猪佩奇》等幼儿节目,就连学习频道也都非常低幼,对于青少年来说太幼稚了。”宗佳圻的一席话,引起在场的各位模拟“主任”“委员”纷纷点头称是。
宗佳圻进一步解释,他观察到,说好的青少年模式,硬是给搞成低龄幼儿模式。而且,青少年模式的开启与关闭密码设置过于简单,普遍都只有四位数,密码输错次数也没有限制,对数码产品很熟悉的孩子来说,结合家长用手机的习惯,破解密码真不是什么难事。即使有些App的青少年模式有时长限制,但是往往会要求家长隔个几天就要重新设置一次,如果一些怕麻烦的家长就很有可能不使用这个设置了。
因此,宗佳圻建议,与其一刀切、不走心的“形式主义”,不如督促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真正开发好这个设置,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级推荐,让不同年龄层的青少年都能用有所获,也免去了青少年为了要找一些不在青少年模式下的合理资源而动“歪脑筋”。
青少年心理健康应纳入监测,并保护隐私
延安初级中学九年级的赵安淇通过查阅关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相关法律法规后认为,《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草案)》第18条内容仍应有所补充。她建议,《条例》第18条“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条款为:学校应当配备法制辅导员、心理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生理、心理健康指导。建立全市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健康监测机制,在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的前提下及时向有帮助需要的同学提供引导与帮助。
赵安淇说,通过新闻及生活中的观察可知,我国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学校在读学生人数众多,心理老师数量又少,很少能兼顾到每个同学的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实乃“僧多粥少”。此外,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隐蔽性,并不专业的家长老师不一定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异常。
“上海中小学每学期都有体制健康监测,监测学生的身高、体重、视力,现在还加入了脊柱侧弯等项目,但对心理健康却鲜有关注。”为此,赵安淇建议,通过立法落实委托专业机构对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监测,实施流程大致与体质健康监测一样,频次为每学年一次。
赵安淇认为,在心理监测的实施上还应注意下述两点:首先,对于心理监测的形式需加强注意。心理测试与体育测试不一样,不一定有可量化的数据。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监测应更科学、更专业,因而,可以采用科学的心理游戏等方式。第二,心理监测的结果应该单独告知学生家长,保护学生隐私,并及时为监测有异常的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
网络游戏和影视分级、体育设施完善、儿童友好社区营造、惩治校园欺凌、校车司机是不是还要兼顾照管职责……这群青少年的建议和意见,作为一次特别的立法调研,将被立法机关认真研究,成为上海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